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沈陽北陵
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本名昭陵。在遼寧沈陽市區北部,故名。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歷時8年竣工,康熙、嘉慶時續有增建。占地18萬平方米,是清代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建筑最完整的一座陵園,崇樓大殿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風景十分幽美。四周以墻垣環繞,正南面辟門,門外有下馬碑、華表、石獅、石橋、石牌坊等,門內有華表、石獸、望柱及按皇太極生前坐騎雕造的“大白”、“小白”兩石馬。北部正中建有碑樓,內立“昭陵神功圣德碑”一座。再北為方城,系城堡形式,是陵園主體建筑。正中為隆恩殿,建在雕刻精美的花崗石臺階上,面闊三間,黃琉璃瓦頂,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以隆恩殿為中心,東西有配殿,四角建角樓,前有隆恩門;后即明樓,樓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北部是月牙形寶城,寶城之內為寶頂,寶頂之下就是皇太極和他的后妃的地宮。整個陵園建筑形制與北京明代帝陵相同。解放后,經大力修繕,擴大園林,增建了許多樓臺亭閣,拓造了人工湖,環境十分清幽。現已辟為北陵公園,成為沈陽市著名的風景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湯劑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