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高二適
高二適(1903~1977 ),原名錫璜,后易為二適,字適父,中年署瘖盒,晚年署舒鳧,別署舒文、麻鐵道人、高亭主人、奉老詩人等。江蘇東臺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27歲考入北平研究院為國學研究生,29歲因病回鄉為通訊研究生,并任小學校長。曾應陳樹人之邀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辦事員、立法院秘書,1937年隨立法院入川。1946年回南京后,曾兼任朝陽文學院和建國法商學院教授。解放后,歷任南京工專上海分校、華東專科交通學校教員,華東水利學院圖書館職員。1963年經章士釗引薦,被聘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1965年參與 “蘭亭”論辯,其《蘭亭序的真偽駁議》和《蘭亭序真偽之再駁議》等文影響極大。在文史哲、詩詞、書法的研究和創作方面,成果卓著。書法與胡小石、林散之、蕭嫻并稱為 “金陵四老”。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劉夢得集〉校錄》《劉賓客辨易九流疏記》等,出版有《高二適書法選集》等。
高二適在創作
“骨節張索” 和“江東羊薄”
高二適與林散之都是南京寫草書的名家。1963年他們在玄武湖畔見面后,互得知音,時相過從,杯酒論詩,或以詩代簡,奉和不絕。可貴的是,兩人還是書法藝術上的諍友。林散之評價高二適: “書不如詩,實多虛太少,太擠,有迫塞之感。”高二適有時也當面批評林散之: “林老的字要睡著了。”
在書法史上著名的事件“蘭亭論辯”中,更顯示出高二適“吾素不樂隨人俯仰作計”的人格。1965年,郭沫若發表《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斷言《蘭亭序》是隋僧智永所偽托。當時很有一些學者名流附和響應,聲勢不小。高二適率先表示異議,作《蘭亭序的真偽駁議》,表現出深厚的文史功底。此文由章士釗轉呈毛澤東,毛澤東致函郭沫若,贊成發表此文,認為“筆墨官司,有比無好”。此文在《光明日報》發表,因言之有據而震動學術界。不求人知的高二適,卻因此而名揚天下。
高二適的書法受元代宋克章草影響最大,將章草的意態、今草的骨脈、狂草的風神融為一體,筆隨神馳,自出新意。晚年草書作品尤為古拙靈動,蒼勁灑脫。這從他給朋友書寫的扇面上可以看出。他的書法也有不足之處,除上述林散之的批評外,還有時因行筆過于迅疾而使點畫顯得飄滑和纖弱。
高二適刻有兩方印,一方為 “骨節張索”,一方為“江東羊薄”。“張索”指東漢的張芝和晉代的索靖,“羊薄”指南朝的羊欣和薄紹之,這四位書法家均擅章草。由此可見高二適的愛好與推崇。
《書法》扇面 高二適
上一篇:扇面趣談·馬晉
下一篇:收藏趣談·高鳳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