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湯劑
中醫傳統的藥劑型式之一。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將一種或數種藥物有機地配伍結合,加水(亦有加醋或加酒者)煎煮到一定時間或濃度,經過濾滓取汁(湯)飲服的一種劑型。中醫認為,湯劑有扶助正氣、祛除病邪的功能。有服藥后吸收快、療效速、用途廣等特點。且又能按照辨證論治的要求隨證組方,有很大的靈活性。適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的多種疾病。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湯者,藥也,去大病用之。”中醫古方中較著名的湯劑有桂枝湯、麻黃湯等。中醫對湯劑煎制、服用有較多講究,要求煎藥器皿不宜用鐵鋁鍋,宜采用砂鍋、搪瓷鍋。煎藥火候掌握:“有久煮、有不可久煮,有宜熾火,有宜溫火者”。如解表藥則不宜久煮,取味薄汁淡,滋補藥則宜久煮,取味厚汁濃?!侗静菥V目》載李時珍言:“今之小小湯劑,每一兩用水二甌為準,多則加,少則減之,如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凡煎藥并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須識火候,不可太過不及。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又有陰寒煩燥及伏陰在內者,宜水中沈冷服。”可見中醫把湯劑的配藥、煎制、服用作為治療的全過程。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江南制造總局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沈陽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