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明清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中葉(16世紀)以后,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當時,由于封建國家財政枯竭,迫切要求增加稅源,放松了對工商業的控制。同時,劇烈的土地兼并使大批農民破產流入城鎮,投入手工業作坊或礦井做工,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大批勞動力。反過來,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加大了消費品的需求量,擴大了消費品市場。這樣,許多因素促成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生和發展,尤其是在商品經濟較發達的江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城市中的絲織業、冶鐵業和棉布染整業中,表現尤為明顯。工商業的發展,使古老的中國出現了蘇州那樣紡織業比較集中的城市,景德鎮那樣的瓷都。但是,由于封建統治階級推行的仍是“崇本抑末”政策,使得這些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十分緩慢。直到清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間,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資本主義萌芽又有所活躍,特別是在東南沿海手工業較有基礎的地區,手工業和絲織、棉織、造紙、制茶、瓷器、冶鐵、礦業等,都有超過明末的趨勢。這時,不但雇工多,生產規模大,地區也逐漸擴大到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許多地區和行業中,還出現了工場手工業或商人包買主等形式。這些資本主義萌芽,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后來的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下夭折。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明清文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昭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