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嵩山
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即中岳。商時稱嵩商,因地處中原,東周定名中岳。主體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有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等72峰。主峰為峻極峰,又名嵩頂,海拔1440米,古有“嵩高峻極”、“峻極于天”之說。歷代都立廟祭祀。秦時已建太室祠,漢代予以擴建,后經歷代增修,成今日中岳廟。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著名的有嵩岳寺塔、嵩山三闕、觀星臺、測景臺、少林寺、會善寺、法王寺、嵩陽書院以及塔林、古碑、摩崖題刻、古文化遺址等,構成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圖景。其中少林寺在各國武術界最負盛名,馳名中外。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隋唐時改名嵩陽觀,宋初名太室郵院,嵩陽書院得名于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是宋朝四大書院之一,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曾在此講學。嵩山原有“嵩山八景”之勝,其中最著名的是“嵩門待月”。面對法王寺,恰有兩峰對立,其狀如門,故稱“嵩門”。每當中秋之夜,皎潔的明月,從“嵩門”慢慢升起,好似一面明鏡嵌于架中。因此,前人留下了“嵩門待月未忍歸”的詩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此飲酒賞月時,也曾在詩篇中以“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無盡清輝發”來描繪這一奇特景色。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嶗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