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北伐滅元之戰(167~169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軍與元軍在中原和西北廣大區域內進行的戰略決戰。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占據江浙的明太祖朱元璋命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伐中原。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就攻下山東。二十八年三月,徐達揮軍西向,進攻河南。明軍在很短的時間里相繼攻克汴梁(今河南開封)、洛陽以及嵩、陜、陳、汝(今河南嵩縣、陜縣、淮陽、汝州)諸州,并不戰而據有潼關,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階段的戰略任務。元朝大都(今北京)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絕,陷入了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五月,朱元璋親抵汴梁。閏七月初一,徐達率大軍自中灤(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沿御河(今衛河),經臨清、長蘆(今河北滄州西)、通州,向西挺進。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擋,直逼大都城下。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攜太子、后妃出建德門,由居庸關逃往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八月二日,徐達率軍進占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揮師西向,攻取山西。同時,命馮勝、偏將軍湯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應攻晉主力。經過近五個月的艱苦作戰,于洪武二年正月攻克大同,進而平定山西。徐達迅即轉攻陜甘,二月徐達派常遇春、馮勝渡河趨陜,至十二月明軍擊潰擴廓帖木兒反攻蘭州之軍,歷時10個月,相繼攻克奉元路(今陜西西安)、鳳翔、蘭州、臨洮、慶陽等重鎮,基本上消滅了這一地區之元軍。
朱元璋北伐滅元之戰,是一個戰略決策和戰略經過基本吻合的典型戰例。此次戰爭的勝利,推翻了元朝,確立了明朝對中國的統治。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明為肅清漠北元殘部而進行的戰爭。
三年正月三日,明太祖朱元璋為徹底消滅元朝殘余勢力,派軍兩路第一次北征。二十九日,徐達率西路軍進抵定西(今屬甘肅)。四月八日,大敗元軍于沈兒峪(今甘肅定西北),元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一日,明軍南向攻克略陽(今屬陜西)、沔州(今陜西勉縣)、興元(今陜西漢中),二十三日,回軍奉元(今陜西西安)。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于五月初,經野狐嶺連敗元軍于白海、駱駝山、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貛熗局泄タ伺d州(今河北灤平)。
五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分兵三路第二次北征。徐達所率中路軍于二月二十九日,出雁門關,敗擴廓帖木兒游騎于野馬川(今克魯倫河)。三月二十日,又敗擴廓于土剌河(今土拉河)。五月六日,徐達兵至嶺北,被元軍擊敗。馮勝所率西路軍進至蘭州后,傅友德率驍騎5,000敗元將失剌罕于西涼(今甘肅武威),進至永昌(今屬甘肅),再敗元太尉朵兒只巴于忽剌罕口。后與馮勝主力會師,敗元兵于掃林山(今甘肅酒泉北)。六月三日,逼降元將上都驢。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在土剌河、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一帶與元將蠻子哈剌章激戰數日,大敗之。十月后,先后班師。
十三年二至三月,朱元璋派沐英第三次北征。三月二十一日,師至靈州(今寧夏靈武),獲悉原元國公脫火赤兵至次集乃路(今內蒙古額集納旗東南),遂率師渡黃河,經寧夏,過賀蘭山,涉流沙,突至其境。分兵4路,襲其背,掩其左右,沐英親率驍騎當其前。脫火赤等俯首就擒。
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第四次北征。四月十五日,兵分兩路出塞。東路以傅友德為前鋒,夜襲灰山(今內蒙古寧城東南),獲元人牲畜甚眾。西路軍沐英出古北口(今北京密云東北),直搗宜州(今河北承德西)、松州(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寧(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諸部,渡臚朐河,獲元知院李宣及其部眾。八月底班師。
上一篇:《平津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明成祖五次北征沙漠之戰(1410~14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