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第三十
離下離上
離的三畫卦卦德為附麗,意指一個陰爻附麗于上下兩個陽爻。重卦的離由兩個單卦的離相疊而成。
從卦象來看,離為火、為光明。上、下卦皆為離體,是兩明相重相繼的意思,象征日出日落之后,新的一天又繼之而起。引申為君王以光明的德性照耀四方,而繼承王位的新王仍然以明德普照天下萬民。
離卦下體三爻都當位,象征日出、日中,以至于日落;上體三爻都不當位,論述新王繼位之道。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牝牛”為母牛。牛的性情柔順,牝牛的性情尤其柔順。“畜牝牛”意謂畜養(yǎng)至為柔順的德性。“離”是麗,即附麗。凡物都有所附麗,從人的角度來看,則指一個人所依循的道理。人所附麗的道理,只是利于貞正而已。依循于正道,與人相交游,則可亨通無阻。人如果能畜養(yǎng)如牝牛一般的柔順之德,又依循正道而行,當可得吉。
例解 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溫柔嫻淑,深明大義。有一次太宗因魏征的直諫而怒不可遏,想殺掉魏征。長孫皇后卻及時以“君明臣直”之義婉言相勸,使太宗認識到魏征的確是不可多得的正直賢臣。長孫皇后,母儀天下,以柔順的德性,依循正道而行,不愧是個賢惠明理的好皇后,也受到天下臣民的愛戴與敬仰,正所謂“利貞,亨,畜牝牛,吉”。
初九 履錯然。敬之無咎。
“履”為踐履執(zhí)行。“錯然”指事物紛雜交錯的情況。初九處于下卦離體的初始,猶如旭日初升。所謂“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繁忙實踐活動的開始,若能誠敬地依循正道而行,則諸多事務雖然紛雜交錯,卻不致混亂無章,足以應付裕如,如此可以免于過咎。
例解《中庸》提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告誡我們,做事之前,應先以莊重誠敬的態(tài)度做好準備工作,理出頭緒,然后按部就班去執(zhí)行,這就是“履錯然,敬之無咎”的道理。其實,無論德行的培養(yǎng)或事功的成就,皆須從小事做起。如果在日常生活的灑掃、應對、進退之中,能以誠敬的心意面對,將來必能有更大的成就。
六二 黃離。元吉。
“黃”是中色。六二以柔爻居陰位,當位得正,又處于下卦離體的中位,所以說“黃離”。《彖傳》提到的“柔麗乎中正”,即指六二而言。六二居離體中位,象征日正當中、文明昌盛。六二處文明之時,又能執(zhí)守中道,可得“元吉”。
例解 北宋名臣歐陽修(1007—1072)在擔任科舉考試主考官期間,大力獎掖人才,提攜后進。許多著名的文學家與政治家都曾受到他的提攜,如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這不但使得北宋一時文人薈萃,古文運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從此文風扭轉(zhuǎn),由雕琢華麗的駢文轉(zhuǎn)為質(zhì)樸雅正的古文,開創(chuàng)出中國文學的新局面,正所謂“黃離,元吉”。
九三 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昃”是太陽西斜。“缶”是瓦質(zhì)的敲擊樂器。“耋”(dié)同“昳”,指日落。九三以剛爻居陽位,過剛失中,又處下卦離體之終,正當日昃之時。日出、日落是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如今,九三眼見太陽已經(jīng)西斜,時辰已過正午,卻不懂得及時敲擊瓦缶而歌唱;等到日落之時,才又嗟嘆后悔不已。九三如此哀樂失常,怎能無兇?君子應當懷抱樂天知命的誠意,面對天道運行,正如莊子所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又如范仲淹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個人的心境不隨外在環(huán)境而起伏不定,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正道。
例解 孟子離開齊國的時候,弟子充虞問他為何不快樂,君子不是應該“不怨天,不尤人”嗎?孟子回答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這是指個人的不得志,并非影響孟子情緒起伏的因素。雖然天命無法確切掌握,但是孟子仍然抱持樂天之誠和憂世之心,不但要求自己人格的成長,更希望為天下開太平。倘若不知樂天知命,不知思慮憂患,必將導致如九三般哀樂失常的兇象。
九四 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九四以剛爻居陰位,鄰近六五君王,處近君之地;又居上卦離體的開端,是繼明的初始,有繼承王位之象。但是,九四失位不中,行既不正,又不守中道,其繼承王位突如其來,可見九四并非能遵從善道以繼承王位的人。以善道繼承王位的人切忌急于繼位,必懷謙讓的誠心,必行柔順之道。九四迫不及待地想繼位,以致侵犯欺凌柔順中正的六五君王。九四剛盛的氣焰有如焚燒般劇烈,所以說“焚如”。九四的行為不合義理,必遭天譴,為天地所不容,為萬民所棄絕,所以說“死如,棄如”,兇禍極大。
例解 后唐潞王在位時,大將石敬瑭(892—942)由于兵權(quán)被削,心生不滿,于是起兵叛變,在契丹的援助下,消滅后唐,建立后晉。為了回報契丹的幫助,石敬瑭對契丹俯首稱臣,自稱“兒皇帝”,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但是在他死后,后晉很快地即被契丹所滅。石敬瑭急于竊位,“突如其來如”,不但未能確保王位,更受到后人的唾罵,正如爻辭所說“死如,棄如”。
六五 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沱”是水勢盛大的樣子。六五以柔爻居上卦中位,具柔順中正之德,即《彖傳》所謂“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君王能以光明普照天下,以正道化育萬民,則天下萬事萬物皆各得其所。六五哀悼先王,淚流如雨,哀傷不已,自知擔負平治天下的重責大任,深以繼位為憂,不以得位為喜,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六五理當?shù)眉?/p>
例解 唐末名將李克用,在唐朝滅亡、朱全忠篡位建立后梁之后,仍一心想恢復唐朝,在他死前,特別囑咐他的兒子李存勖(885—926),要繼承他的志業(yè),李存勖后來果然不辜負父親的遺命,發(fā)憤圖強,起兵消滅朱全忠的勢力,而建立了后唐,是為唐莊宗。李存勖能夠深自惕勵,以繼位為憂,“出涕沱若,戚嗟若”,所以才能得吉。
上九 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
“獲”是捕捉執(zhí)獲。“丑”是丑類,即附從分子。六五柔爻承上九剛爻,象征柔順之君崇尚賢人。上九以剛爻處上卦離體終極之地,是陽剛明理的賢人。他的陽剛足以立威嚴,行刑罰,他的明理足以察奸宄,辨善惡。六五君王繼位之后,任命上九賢人征伐尚未順服的逆民,以建立嘉美的功業(yè)。但是只要摧折帶頭的罪魁禍首即可,不須把其他的丑類嘍啰全部捕獲。如此既可立威,又不失于濫刑,可免過咎。
例解 從現(xiàn)代國際法的角度來看,交戰(zhàn)的當事國必須給予戰(zhàn)俘適當?shù)淖鹬兀坏脼E刑濫殺。所謂“擒賊先擒王”,挑起紛爭的人往往只是少數(shù)的決策者,多數(shù)的大眾是無辜的。唯有“折首”但“獲匪其丑”,才能較輕易地達到戰(zhàn)爭預設的目標,也才能在戰(zhàn)后締造真正的和平。
上一篇:白話《易經(jīng)·離下巽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jīng)·離下艮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