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白馬非馬
哲學用語。戰國時期哲學家公孫龍關于名辯的著名論題之一。這一命題原是戰國時期齊國稷下辯士兒說最先提出的,但其史料沒有保存下來。后來公孫龍力倡“白馬非馬”之說,在《公孫龍子》一書中專有《白馬論》一文,對這一命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證。他指出,“馬”是指形體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言;指顏色的概念和指形體的概念不是一個概念,所以說“白馬”不是“馬”。他還說:要“馬”,沒有指定的顏色,給黃馬和黑馬都可以;要“白馬”,指定了顏色,給黃馬和黑馬就不可以了。他認為,“白馬”是由“馬”和“白”兩種屬性結合成的。把“馬”和“白”兩種屬性結合成的“白馬”等同于它的一種抽象屬性“馬”是不可以的,所以說“白馬”不是“馬”。“白馬非馬”論揭示了一般概念與個別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的差別,深化了古代哲學的概念論。但把差別絕對化,抹殺一般概念與個別概念、共性與個性的聯系,把一般與個別對立起來,并認為一般可以脫離個別而存在,顯然是錯誤的。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白蓮教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