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有與無
中國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坝小保甘挛锎嬖冢哂杏行巍⒂忻嵱械攘x;“無”,指事物不存在,具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首先用“有”、“無”這對概念來說明宇宙構成的本源,并創立了中國哲學史上最早的辯證思想體系。老子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為有形的萬物始于混沌的有,有本于無。這無是絕對的,與道同義。而在現實世界,他又提出“有無相生”,“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边@無是相對的、有限的,與有互相依存的。絕對的無,反映其客觀唯心主義宇宙觀,相對的無,則包含辯證思想。莊子繼承和發展老子的思想,更注重“有”、“無”的統一和相對性。他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老莊學派的“有”、“無”學說在中國哲學史上發生過很大影響,魏晉時期發生了有無之爭。何晏認為“無”是世界的本體,“天地萬物以無為本”。王弼倡導“貴無論”,主張“天下萬物皆以無為本”。裴頠、郭象等人則主張以“有”為本。裴頠提出“崇有論”,認為“有”是萬物存在和變化的基礎,只有客觀實有的物質才能產生客觀實有的東西,絕不能“無中生有”。唐代劉禹錫、北宋張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等以“氣”的聚散來解釋“有”、“無”,認為“有”、“無”只不過是“氣”的變化不同的形態而已?!皻狻本蹌t顯,就是“有”;“氣”散則隱,就是“無”。王夫之主張“有”、“無”統一于氣,沒有孤立存在的所謂“無”。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景德鎮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本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