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地理文化·桃花源
著名文化勝跡。在湖南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這一帶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4.5公里的地區(qū),面臨沅江,背倚群山,桃林夾溪,蒼松翠竹,爭奇競秀,山花爛漫,五色交輝,景色十分優(yōu)美。相傳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即指此地。唐代開始在此興建寺廟宮觀,至宋代已有各種建筑1300余間,元末毀于戰(zhàn)火。明景泰六年(1455)重建廟宇,明末復被毀于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淵明祠,沿山修建亭閣,按陶詩文命名,形成許多景觀。以后又多次修葺。現(xiàn)存古跡有桃源佳致碑、纜船洲、桃花溪、菊圃、方竹亭、集賢祠、秦人古洞、桃花觀等。新中國成立后,對原有建筑進行整修和復建,源內景物已勝從前。現(xiàn)在,桃源內外,阡陌縱橫交錯,雞犬之聲相聞,依山偎水,綠樹掩映,紅墻青瓦,房舍齊整,桃林嫵媚,流翠飛紅,已成為國內外游人參觀游覽的風景勝地。唐代詩人王昌齡、劉禹錫、李群玉、杜牧,以及宋代文人王安石、梅堯臣、王十朋等都有篇章記詠這處桃源。
上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科技文化·染色技術
下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地理文化·梁山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