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文人與“吸毒運動”
吸毒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之一,而中國魏晉時期文人服用“五石散”曾風行一時,給當時的社會籠罩上一層病態的陰影,實際上也是一次吸毒運動。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原是一種用來治療虛弱癥的藥物,“五石”指五種礦物質,其中“巖石”是一種含砷的有毒礦物,長期服用會導致嚴重中毒直至死亡。但當時的人們卻普遍以為長期服用“五石散”能夠長壽。為達到此目的而首先服用“五石散”的是魏尚書何晏。之后的文人王弼、夏侯玄等都熱衷此道。服用者藥力發作時,周身發熱,但不能休息而必須走路以“散發”,叫“行散”。“行散”成為當時文人的派頭之一。在這些既是豪門貴族又是文壇領袖的人物的倡導下,文人趨之若鶩,服散之風作為一種時髦,愈煽愈熾,終于成為當時文人的一種特征。
考察這場發生在中國魏晉時代的吸毒運動,人們不禁對當時文人如此熱衷服用“五石散”感到困惑不解。
他們服散的主要目的誠然是為了求得生命的延長。何晏、曹操都曾委婉地表露過這個心思;但實際上,當時文人這種執著而又痛苦的追求,是有其獨特的歷史土壤和理論土壤的。
從一世紀末二世紀初始,東漢的宦官外戚交替掌權,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軍閥混戰,中原形成“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的慘象。慘淡的現實給了魏晉知識分子以震憾,使他們唱出了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聲。曹操就曾慨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同時,他們開始了對人生嚴肅的思考。嵇康的《養生論》充滿了對生命誠摯的企望;王羲之曾與道士許邁一同不遠千里共尋服食之道,并嘆曰 :“我卒當以樂死!”他們雖然不能使生命無限延長,但退而求其次,服藥以求生命的有限延長,服散于是應運而生。許多文人甘愿冒著生命危險將“五石散”服下,期待著青春的回歸。另外,“五石散”還是一種美容劑,少量服用能使人顏色和悅,雙目有神。文人們為了以容貌舉止取悅于世來適應“人倫識鑒”的需要,也熱衷服用“五石散”。
服散的弊病不言而喻。魯迅指出過,服散之后,人的皮膚易于磨破,不能穿新衣且衣服不能常洗。同時不能穿鞋襪而只能穿屐。服散使晉朝文人大多脾氣很壞。他們高傲、狂妄、性烈如火,甚至連受到蒼蠅打擾也要拔劍追趕,說話也瘋瘋癲癲、糊糊涂涂。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這場由何晏發起的,以當時文人名士為主流的吸毒運動,持續了約三百年,使千萬聰明的文人殘廢、喪生,對于中國文學史來說無疑是一場人材浩劫。
上一篇:魏明帝愛藝輕人
下一篇:魏晉服石風害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