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單于
匈奴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據說他們是夏人的后裔,叫做“淳維”,商湯征服夏人后,逃奔北方。以后有 “山戎”、“獫允”、“薰粥”等多種稱呼,始終活動在北方高原,隨水草畜牧而遷移。
匈奴人以勇敢剽悍而著稱。他們善騎射,自小習攻戰,以搶掠為榮。因而其風俗是尊崇強壯,鄙視老弱; 父親死了,兒子娶其后母,哥哥死了,兄弟娶嫂為妻。
大約在戰國后期(公元前三世紀),匈奴才開始興起。到秦漢之際,卻達到極盛。控制了整個北方地區。匈奴的迅速勃興,是與它的首領冒頓單于的響亮名字聯系在一起的。
冒頓 (mo du音墨毒),是匈奴語勇敢的意思。單于 (chan yu音蟬余),是匈奴最高首領的簡稱,匈奴語全稱為 “撐犁孤涂單于”。匈奴人謂天為 “撐犁”,謂子為 “孤涂”,單于為廣大之貌?!皳卫绻峦繂斡凇?,意思是匈奴單于是天的偉大兒子。
冒頓單于姓“攣提氏”,是匈奴族第一個單于“頭曼”的長子。生年今已無考。他在青年時代,就象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個勇敢、機智的英雄。他被父親頭曼單于立為太子后,由于父親又寵愛他的后母,想改立后母所生少子為太子,因而他的父親準備把他殺掉。他的父親炮制了一個借刀殺人的毒計: 一方面表示要與世故月氏人和好,派冒頓去月氏做人質; 另一方面則在冒頓到達月氏后,急忙派兵襲擊月氏,有意激怒月氏人把冒頓殺掉。但智勇過人的冒頓對此早有洞察,做好了準備,就在月氏人要殺他的危急時刻,他偷了月氏人的好馬,騎著逃回匈奴。冒頓的勇敢行為使得父親頭曼也為他贊嘆,為了安撫他,就把一支近萬人的騎兵部隊交給他指揮。但冒頓已經看穿父親和后母的居心,為了登上 “單于”寶座,他決定用武力奪取。他積極培植親信,以建立一支忠于自己的嫡系部隊。他發明了一種射出后帶響聲的箭,名曰“鳴鏑”。在率領部下練習騎射時,下令他的 “鳴鏑”射的東西如果部下不都跟著射,一律斬首,以此來衡量部下對自己的忠誠程度。一次率領部下打獵,他用“鳴鏑”射獵物,凡不跟隨他射的都一律斬首。不久,他用 “鳴鏑”射自己的好馬,部下有的人不敢射,又都被斬首。又過了一陣,冒頓提高考驗難度,用 “鳴鏑”射自己寵愛的妻子,有的部下害怕不敢射,他們又都被斬首。這樣一來,他的部下都對他死命效忠,令行禁止。再過了一段時間,冒頓率眾打獵,試驗用“鳴鏑”射頭曼單于的好馬,他的部下就都跟著他一齊發射。這時冒頓覺得手下人都已經死心踏地地忠于自己,武力奪位的條件已經成熟。于是在秦二世元年 (前209),他乘與父親狩獵之機發動政變,突然用 “鳴鏑”射父親頭曼單于,他的部下立刻都跟著一齊射死了頭曼單于。接著,他把后母和后母的兒子以及不聽從他號令的大臣全部殺掉,從而登上了匈奴 “單于” 的寶座。
冒頓單于在奪取政權后,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極力擴展匈奴的勢力。當時的匈奴還是一個“千有余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的部落聯盟。周圍鄰國西方有世敵月氏;東方有強虜東胡; 南方有秦王朝,沿長城一線駐有蒙恬率領的30萬大軍。在這種情況下,冒頓憑借自己杰出的才能,努力壯大匈奴的力量。當時的形勢是“東胡強而月氏盛”。東胡則乘冒頓殺父奪權、內部尚不穩固之機,不斷挑釁,以制造戰爭口實。東胡先是派使者索取頭曼時的千里馬,冒頓征求群臣意見,群臣都說:“這是我們匈奴的寶馬,不能給他?!钡哂羞h見的冒頓卻認識到,這時匈奴的力量還很弱小,為了贏得時間,壯大力量,對東胡必須退讓。他說服群臣不要 “愛一馬” 而破壞兩國的和睦關系,給東胡送去了“千里馬”。既而東胡以為冒頓害怕東胡,又派使者索要冒頓的一個“閼氏”(即單于的妻、妾,相當于皇帝的后、妃)。冒頓又問群臣意見,群臣無不憤怒地說: “東胡無道,竟然想要我們的閼氏!請單于下令出擊滅他?!钡邦D覺得時機仍不成熟,因此又說服群臣不要“愛一女”而影響睦鄰關系,給東胡送去了“愛妻”。這樣一來,東胡王更加驕橫狂妄,派兵西侵匈奴的轄地。同時派使者要匈奴割讓一塊兩國交界的一千多里的 “棄地”給東胡。這時,經過一個階段的準備,匈奴的力量已經逐漸壯大,冒頓正準備向東胡進攻。于是他又一次征求群臣意見。有的大臣說:“這些不過是棄地,給他們也行,不給他們也行?!泵邦D斷然拒絕,他憤怒地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么可以給人!凡是說把土地給東胡的一律斬首。”然后冒頓上馬,下令舉國出兵,向東胡進攻。東胡由于輕視冒頓單于,一直未做準備; 而匈奴上下由于東胡的多次侵侮,人人都同仇敵愾。匈奴大破東胡,殺了東胡王,將東胡人及其畜產全部虜掠。經此一戰,強盛的東胡從此衰落,成了匈奴的附屬。其中有兩支逃往東北的烏桓山、鮮卑山居住,即后來的烏桓族和鮮卑族。
冒頓單于破滅東胡后,匈奴更加強盛。于是他又乘勝西擊月氏,把月氏人逐出于河西走廊。以后又派兵追擊月氏人,迫使月氏人最后越過蔥嶺西遷。并同時征服了樓蘭、烏孫等20多個小國,控制了西域廣大地區。另外,冒頓單于還派兵南下吞并了樓煩、白羊河南王; 并乘當時中原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之機,奪回了曾被蒙恬所占領的地區,進入了長城以北及河套以南廣大地區。向北還征服了渾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
這樣,在不長的時間內,冒頓單于就把一個有史以來眾多民族、部落雜居而又互不統屬、四分五裂的北方統一起來,匈奴成了一個擁有“控弦之士30余萬”,東盡遼河,南達長城,北達貝加爾湖的奴隸制的軍事強國?!坝谑切倥F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冒頓單于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強有力的奴隸制的國家機器。
在匈奴國家里,單于同中原王朝的皇帝一樣,權力至高無上。單于總攬一切大權,是匈奴奴隸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單于以下,設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官職。其中左賢王地位最高。單于經常以太子任左賢王。由于匈奴是一個軍政合一的游牧民族,因而自左賢王至大當戶都分別統帥軍隊,多者萬騎,少者數千騎不等,共有24支。在他們之下,又有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等中小官吏。
在地方上,冒頓單于將全國分為三大部分,由單于和左右賢王分別管轄。這就是歷史記載的所謂 “各有分地”。
一是單于庭,又稱“王庭”,由單于直接統治。它的管轄范圍是匈奴中部,最南邊與秦末漢初的代郡 (今河北蔚縣一帶)、云中郡 (今內蒙托克托一帶) 交界。
二是左賢王庭,由左賢王進行統治。這一地區在單于庭東部,其管轄范圍南與秦漢時的上谷郡 (今河北懷來一帶)接壤,東至穢貉、朝鮮。
三是右賢王庭,由右賢王進行統治。這一地區在單于庭西部,其管轄范圍南與秦漢時上郡 (今陜西榆林一帶) 接壤,西面連接月氏、氐、羌等族。
冒頓單于還制定了一些其他有關制度。規定在每年正月,各部大臣必須來單于庭朝見單于。五月,大小官員要和單于龍城 (今河北長垣南)大會,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秋季馬肥畜壯的時候,則大會蹛林 (匈奴祭祀之所),統一核查全國戶口和牲畜的數目。他所制定的法律規定: 拔刀過一尺者處死,盜竊者沒收其家屬和財產; 犯其他罪者,小罪用車輾壓骨節,大罪處死。在戰爭中,則獎勵搶掠: 凡斬得首虜者賜一巵酒,所搶掠財物歸其所有,搶掠人口作為其奴婢。這可以清楚在看出匈奴軍事奴隸制國家的性質。
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冒頓單于時匈奴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僅以畜牧業來說,漢高祖七年 (前200)平城之戰時,冒頓單于率40萬騎兵把高祖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上,竟能按馬的顏色分類編隊: 西方的騎兵皆騎白馬,東方的騎兵皆騎駹馬 (即青色馬),北方的騎兵皆騎驪馬 (即黑色馬),南方的騎兵皆騎骍馬 (即紅色馬)。這是一個反映匈奴畜牧業高度發達的典型事例,它與漢初連皇帝的馬車都配不齊四匹一樣顏色的馬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匈奴的農業和手工業這時也都有一定的發展。如漠北諾顏山匈奴墓葬中出土的農作物種子,鐵鐮、鐵鏵農具,以及一些精致的銅器、陶器等文物,就表明在奴隸制國家建立后,匈奴經濟、文化的發展已達到較高水平。
為了搶掠財物和奴婢,冒頓單于在統一北域后,開始南下侵擾西漢的北部地區。高祖六年(前201),他率大軍圍攻馬邑(今山西朔縣),西漢駐防馬邑的守將韓王信戰敗投降。第二年,他又引兵南下,進攻晉陽 (今山西太原)。為了保障中原地區的和平和安寧,也為了鞏固西漢王朝,漢高祖率領步騎兵32萬迎戰冒頓,從而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平城之戰。在這次大戰中,冒頓單于充分發揮了自己杰出的軍事才能。他對于來勢洶洶的漢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一面故意暴露老弱殘兵,佯裝敗逃; 一面把精兵隱藏起來準備包圍漢軍。高祖輕敵自信,率騎兵冒進,結果中計,被冒頓單于率40萬騎兵四面包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 (今山西大同東) 上達7天之久,與主力部隊完全斷絕了聯系。后來是用陳平計,用重金向冒頓單于閼氏行賄,閼氏勸告冒頓漢匈 “兩主不相困”,冒頓單于同意講和,下令解圍,高祖才得以破圍而出,與大軍會合。此后,高祖對匈奴采取 “和親”政策,派劉敬和匈奴結 “和親”之約。其主要內容是: 漢朝選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同時贈送相當數量的金、絮、繒、酒、食物等; 雙方結為兄弟,相約以長城為界,北面歸 “控弦之士”的匈奴,南面歸 “冠帶之士”的漢朝,并開放 “關市”,允許漢匈人民自由貿易。到高祖九年 (前198),“和親”正式締結,漢匈之間的緊張關系大為緩和。
自高祖和冒頓單于締結 “和親之約”,漢匈之間的關系基本是友好的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 “小寇”)。但到惠帝時期,雙方關系卻產生了裂痕。當時冒頓逐漸驕傲起來。竟寫信侮辱呂后說:“我這個孤獨之君,生于濕澤之中,長在平野牛馬之地,幾次曾到達邊境,希望能到你們中國游歷。陛下現在無夫,孤獨寡居。我們都不快活,沒有自己娛樂的東西。我愿意用我所有 (指自己身體) 來換你沒有的東西 (指丈夫)。” 呂后看了大怒,立刻就召集群臣討論把匈奴使者斬首,發兵討伐匈奴。當時大將樊噲請求率兵十萬去進攻匈奴,但中郎將季布卻強烈反對。他認為漢朝的國力還不足以打敗匈奴,并且一旦爆發戰爭也會加深人民的負擔,破壞天下的安定和平局面。因此他勸解呂后說: 匈奴不懂得禮儀,“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呂后仔細考慮了季布的意見,認為他說得很對。于是就寫信派大謁者張澤送給冒頓單于,信中說:“單于不忘給我們漢朝寫信,但看了信后我們對你的要求卻非常恐懼。后來自己考慮,我已年老氣衰,走路都不像個樣,恐怕是單于誤聽了什么,才提出這樣的要求。其實真要如此,你是自己玷污自己。希望你原諒我不能從命?!泵邦D單于在呂后語意懇切而又言辭委婉的批評下,也感到羞愧,就又派使者向呂后謝罪說: “我不了解中國的禮儀,言語不恭,請陛下原諒。”這樣,在雙方后來互相謙讓下,漢匈之間一度緊張的關系就重新緩和了。
文帝即位后,冒頓單于與文帝又重結“和親”。但匈奴的奴隸主貴族對“和親”一直并不滿足,為了得到更多的財物和搶掠奴隸,他們仍然不斷地侵擾西漢的邊疆。文帝三年(前177),匈奴右賢王就在沒請示單于的情況下率軍入寇河南(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地區。文帝被迫下詔抵御,派丞相灌嬰率車騎八萬迎擊。于是漢匈之間的“和親”宣告破裂。
此事的發生冒頓單于沒有料到。盡管當時匈奴剛剛大破月氏、國力強盛,完全可以與漢朝兵戎相見,但他出于讓雙方能“寢兵休士”“以安邊民”,仍然采取措施盡早補救。第二年,他就寫信給文帝批評右賢王不經請求、擅自入寇的錯誤,希望與漢朝恢復“和親”的關系。文帝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群臣都認為還是應該恢復“和親”。于是文帝同意“和親”,遣公主嫁冒頓單于,雙方又重新締結了 “和親”。此后,一直到冒頓單于去世,漢匈之間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梢哉f,這主要是由于冒頓單于做出的努力,他對發展漢匈兩族的友好關系,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不容泯沒的功勞。
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冒頓單于在譜寫完自己一生的光輝篇章后,在匈奴王庭與世長辭。死后其子稽粥繼立,即老上單于。
上一篇:臨賀王蕭正德
下一篇:劉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