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建筑·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特點和造園經驗
明代末年,中國出了一本名為《園冶》的書,
圖20 園林中圓洞門
這是一本造園的專著。作者計成,公元1582年出生于松陵(今江蘇吳江縣),從小喜歡繪畫,青年時代游歷過長江和華北一帶,飽覽過祖國山圖21 園林中堆石
河之美,后來在家鄉(xiāng)一帶從事造園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著名的造園家。他53歲時,寫了這本《園冶》。因為他既是一位能文能畫的文人,又具有豐富的造園實踐經驗,所以他能在這本書中對園林的選址、立基及園林建筑的種類和式樣,對堆山、選石、造墻、鋪地等等都作了詳細的論述。書中不僅包括這些具體經驗,而且還有作者對造園理論的理解和闡述,可以說這是一本中國古代園林經驗的系統(tǒng)總結,作者的不少見解都帶有精辟的理論性質。在《園冶》第一卷的興造論中,計成提出:“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所謂因就是因地制宜,隨地基之高低,體察地形的端正,應用原有的樹木、水流,看適宜建亭之處則建亭,適宜造榭處則造榭,什么都要處理得“精而合宜”。所謂借就是借景,園林雖有內外之別,但取景沒有遠近的限制。頤和園西面玉泉山上的玉峰塔,雖離萬壽山有近2000米之遠,但它卻是頤和園最好的借景,仿佛塔也是園內的一處景點了。蘇州拙政園內可以遙望到城內的北寺塔影。園外臨居樓閣的一角,墻外的繁花一株,都可以把它們組織成為園內的景觀,這就是計成所說的遠借、鄰借和應時而借。所以他講“極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這才是“巧而得體”。
在《園冶》第一卷的造園總論中,計成又提出建設園林,不論在城郊、鄉(xiāng)村,選地、開路、建房屋、開門窗、造圍墻、種花木,這些都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就是說,人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看起來好像是天工所開辟的自然界一樣。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地呢?計成又分別對建造亭、臺、樓、閣,選石、堆山總結出了具體的經驗,例如園中建廊,他說:“廊宜曲宜長則勝”,廊要“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嶓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蜿蜒無盡”。我們在南方許多著名園林中見到的正是這種蜿蜒無盡的游廊。人步廊中,隨勢而行,左顧右盼,步移景異。
概括起來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已有的環(huán)境條件,精心去設計和經營房屋、山水、植物,使創(chuàng)造出來的園林環(huán)境,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就是中國古代自然山水園的造園要領。
上一篇:陵墓建筑·陵墓地面上的雕刻
下一篇:宮殿建筑·北京紫禁城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