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斗栱”結構
亦作枓或斗栱。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的一種支承構件。用于柱頂、額枋和屋檐或構架間。斗是斗形木墊塊,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逃出,栱端之上再安斗,逐層縱橫交錯疊加,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斗栱出現較早,在商代的“婦好”偶方彝上已看到斗的初形。從戰國青銅器花紋上,已見較完整的斗栱圖象。漢代建筑上已廣泛使用斗栱。斗栱在中國木構架建筑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要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栱的結構作用蛻化,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斗栱的演變可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成為中國傳統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中國皇后號”首航中國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北京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