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文化·格物致知
儒家教育思想。最初《禮記·大學》中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作一條教育規律提出。在這里的“格物、致知”是學生學事、學知識的一個起始階段。但到后來,儒家學者將其發展成為了一條哲學上的認識規律,認為“格物”是“致知”的唯一途徑,欲“致知”必先“格物”。理學大儒二程就這樣說:“今人欲致知,須要格物。”(《遺書》十七)他們認為只有深刻地接觸與探討每種事物,達到“窮盡”的程度,即可推知天下的各種知識。他們的理論就是“致知在格物”。這一認識很有點唯物主義色彩,因為它把事物看作第一性的,把知識看作第二性的。可惜他們最終未走出唯心主義的局限,因為他們還認為“格物致知”的關鍵還在于自己,“非由外鑠于我,我固有之也”,逐又回到了唯心主義泥潭。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楊庭璧出使南海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格薩爾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