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帝劉祜
公元106年八月,殤帝不幸早夭。鄧太后忙與她的哥哥車騎將軍鄧騭密謀,決定迎立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鄧騭又去與太傅張禹、司徒徐防等大臣們商議,征得他們的同意,連夜持太后節召劉祜入宮。劉祜這一年,剛滿13歲。
劉祜入宮后,鄧太后先封他為長安侯,然后準備嗣位。在宮殿輝煌的燈光下,13歲的劉祜茫然地聽人擺布。只聽得鄧太后緩慢、莊重地宣布:“長安侯劉祜忠于國家,孝敬父母,仁慈厚道,熱愛學習。懂得 《詩》、《論》。年紀13歲,就有成人的志向。又是章帝的世嫡皇孫。就讓他繼承和帝的事業吧!”宣詔畢,太尉徐防捧上象征皇帝權力的玉璽和授帶。劉祜接了過去,從此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東漢安帝。第二年,建年號為永初元年 (107)。
劉祜雖然當了皇帝,但實際政務仍然掌握在鄧太后和鄧騭手中。剛剛安排好安帝登基,鄧太后收到了河西的急報,西域各國紛紛叛漢。這時,卓越的外交家班超因年老已辭去西域都護的職務,由任尚接替。任尚在西域苛察為政,引起了西域各國的反感,聯合起來,圍攻任尚。任尚上書求救。鄧太后連忙派遣郎中梁慬為西域副校尉,率兵5千,星夜馳援任尚。朝中,鄧太后召集大臣們商討對西域的方針策略。朝臣們都認為朝廷新遭變故,而西域又路途遙遠,音訊難通,不如放棄西域。鄧太后為穩定國內局勢,也不愿大動干戈,于是便命令騎都尉王弘率領關中兵及羌族騎兵出玉門關迎接西域都護府的官員及在柳中屯田的士卒。哪知這一來,又激起了連綿十數年的羌族人民起義。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長期居住在青藏高原,過著游牧生活。王莽末年時,羌人大量入居塞內,散布在金城等郡,與漢族人民交錯雜居,從事農業生產的日益增多。東漢初年,劉秀在削平割據隴西的隗囂之后,根據當地羌族與漢人雜處容易發生矛盾的情況,設置了護羌校尉,管理羌族諸部落,并陸續遷羌族各部于隴西、天水、扶風諸郡(今甘肅東部、陜西西部一帶)。永平元年(58),竇固等攻破青海境內未臣服的燒當諸部后,又把他們遷徙至三輔一帶。為了隔斷內遷的羌族部落與青海境內未臣服的羌族的聯系,防止他們的聯合反抗,東漢政府在大、小榆谷(今青海西寧一帶)、龍耆 (今青海樂都一帶) 等地建立屯田區,長期駐守屯墾。一段時間內,這種屯田防遏的辦法,抑制了羌族燒當諸部的寇掠活動,羌族勢力日見削弱,雙方處于相對的平靜狀態。從漢和帝開始,由于地方豪族勢力的興起,漢羌關系日趨緊張。和帝永元元年 (89),燒當羌豪東號之子麻奴隨父親歸附漢朝,居于安定。這些居住在郡縣的羌人受到郡縣官僚和漢族豪強的欺凌、奴役,十分不滿。永初元年 (107),東漢政府決定撤回西域都護和屯田士卒,征發金城、隴西、漢陽等地的羌騎西去迎接。羌族群眾不愿遠徙,害怕到西域后屯田不再回返,行到酒泉時紛紛逃散。各郡縣就發兵阻截捕捉,并趁機虜掠搶奪,焚燒羌人的廬舍村落,致使各地羌人逃亡流離,最后被迫起而反抗。麻奴兄弟乘機而起,聯合先零與鐘羌等部落,截斷了隴道。東漢政府于是派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率領北軍五校及諸郡兵卒共5萬人,屯守漢陽,以防備羌人的東侵。永初二年,先零羌首領滇零大敗任尚軍,不久于此地稱帝。
面對羌族人的崛起,東漢政府內部展開激烈的爭論。一派主張放棄涼州,據守三輔。另一派則主張堅決鎮壓。堅持后一派主張的以鄧騭為首,所以占了上風。但起義地區的地方官吏,為了保全身家性命。紛紛要求內徙。于是金城、隴西、安定、上郡、北地諸郡縣皆入居三輔及其附近地區,涼州實際上已放棄大半。其時,漢陽郡的人民,由于不堪官兵的騷擾,在杜琦、杜季貢兄弟領導下,也發動起義。東漢政府處于內外交困之中。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元初五年(117),羌族起義軍才被鎮壓下去。歷時11年的戰爭,耗用戰費達240余億,東漢元氣大傷。不久,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又尖銳起來。
邊疆多事的同時,國內也災害連年,人心浮動。在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就有18個郡、國發生了地震,41個郡國發生了水災,28個郡國受風暴和冰雹的襲擊。太尉徐防、司空尹勤,相繼引咎辭職。鄧太后另外任命太傅張禹為太尉,太常周章為司空。但這時的太尉和司空,名義上為百官之首,實際上沒有實權。鄧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剿鄉侯鄭眾和尚方令蔡倫。周章見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對此同樣不滿的官僚士大夫,準備發動政變,殺死鄧騭及鄭眾、蔡倫,廢黜太后、安帝,另立平原王劉勝為帝。消息不慎走漏,鄧太后迅速撤了周章的司空職務。周章自知難以脫身,含恨服毒自盡。
反對鄧太后以女主稱制的不止周章一人。永寧元年(120),安帝已26歲。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說安帝已經成年,請讓他獨立的處理政務。鄧太后聞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將杜根蒙頭蓋臉的套起,用棍棒擊殺,然后拋尸城外。誰知杜根命大,在荒郊野外竟然復蘇,掙扎著逃往深山,隱姓埋名,靠傭工度日。太后的弟弟、越騎校尉鄧康,也勸其退居深宮,不再干預政事。鄧太后仍然固執己見。鄧康見太后不納諫,稱病不朝。鄧太后一怒之下,將鄧康免官,并開除了鄧康的族籍。
在東漢幾個得勢的外戚集團中,鄧氏的表現是比較好的。鄧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獎勵有關官員,當然也包括鄧騭,增封了三千戶食邑。鄧氏兄弟辭讓不受,以至于使者來時都躲起來,最后只好作罷。平時,鄧氏兄弟也小心謹慎,奉公守法,勤勞王事。這當然與鄧太后對她的家族嚴格要求有關。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消除皇權和外戚勢力的尖銳矛盾。
建光元年(121),鄧太后去世,安帝親政。這時,在安帝周圍已形成了乳母王圣、中黃門李閏、江京為首的宦官集團,安帝長期不滿于受制于鄧太后的地位。太后的死,對他來講,無疑于一次政治上的解放。太后死后不久,有幾個以前受過太后懲罰的官人,誣告太后兄弟鄧悝、鄧弘、鄧閭陰謀廢安帝,另立平原王為帝。這一誣告正中安帝下懷,鄧悝等被判為謀反罪處死。鄧騭因不知情,被免官歸故郡,受郡縣官吏的逼迫而死。因鄧騭無罪遇害,大臣們不服。大司農朱寵等仗義執言,為其鳴冤叫屈。為平息官員們的怨氣,安帝又假惺惺地譴責州郡官員,并命令妥善安葬了鄧騭。
在外戚與宦官的斗爭中,宦官集團又一次得勢。安帝封江京為都鄉侯,封李閏為雍鄉侯。安帝乳母王圣及其女兒伯榮更加受到寵愛,生活奢侈,貪污受賄,隨便出入宮廷,干預政事,無惡不作。伯榮有一次到甘陵去,沿途前呼后擁,郡縣官員夾道迎送。甚至有的郡守和王侯迎著伯榮的車子叩首行禮。
這時候,官僚集團與宦官也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大鴻臚耿寶受宦官委托,向太尉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說:“李常侍為皇上所倚重,要您錄用他的哥哥到太尉府做事。我這是傳達的皇上的意見。”楊震回答說: “假如皇上真的要我錄用他,按手續應有尚書下達文件。”耿寶只好無趣地走了。安帝閻皇后的哥哥也曾向楊震推薦親戚,楊震也未予理睬。安帝下令為王圣修宅第,中常侍樊豐和侍中周廣、謝惲等人乘機大興土木,天下為之震動。楊震上疏說: “如今災害連年,邊境多事,國家窮困。百姓空虛。而陛下卻為王圣大起宅第,為費巨億。一些無恥小人也乘機貪污受賄。望陛下深思!”安帝根本不理睬楊震。樊豐、周廣、謝惲等更加肆無忌憚,偽造詔書,調集國庫里的錢、糧和木材,每個人都修起了一套豪華的住宅,并配有花園、池塘,甚至連死后的葬地都規劃好了。楊震又一次上疏揭發,宦官等感到心虛。正好太史官報告說,星象發生了變異。于是樊豐等趁機向安帝進言:“楊震原來是鄧氏的部下,對鄧氏被誅,有怨恨之心,正好應了天象。”本來東漢就有災異罷免三公的慣例,安帝對楊震的嘮嘮叨叨早感到不耐煩,于是聽信了宦官的讒言,收回了楊震的印綬。楊震被罷免后,閉門謝絕賓客,本來的目的是怕引來新的麻煩。可宦官們仍然饒不了他,又到安帝處告他,說: “楊震身為大臣,有過錯不思悔改,反而有怨氣,閉門不出。”于是安帝下詔,叫他歸還本郡。楊震是天下大儒,很有名氣,遭此不白之冤,覺得活著也無趣。當被逐出京城,走到城西陽亭的時候,他對前來告別的兒子和學生們說: “為國而死,是士的本份。我身為國家的棟梁,居太尉之職,上不能糾正君主的過失,下不能誅奸除惡,有何面目復見日月!今天,就是我的死日。死后,請你們用雜木為棺,不起墳塋,也不要舉行祭祀儀式。”說完,喝毒藥酒而死。京城中宦官樊豐等聞楊震已死,仍不肯罷休,派遣密使到弘農郡,阻止楊震靈柩回鄉安葬。
楊震的憂慮的確不是過激之詞。這時,國家已貧敝到極處,水荒連年,地震頻起。就在楊震死的這一年,即延光三年(124),京城和23個郡國發生了地震,36個郡國發了大水,下了冰雹,人民困苦不堪。邊境也多事。延光二年 (123),從西部傳來消息說,北匈奴和車師聯兵,進攻河西四郡。大臣們都主張放棄西域,退回玉門關內。只有從邊疆回京城匯報情況的敦煌太守張珰力排眾議,向安帝奏道:“臣以前在京城任職,也認為應徹底放棄西域。現在親到邊陲就職,才知道西域的重要。放棄西域。則河西諸郡不能自保。”廷尉陳忠也認為西域和中原的關系已很久,輕易放棄就會失去人心,不如在敦煌置校尉,增加河西四郡的兵力以抵御匈奴的侵擾。安帝采納了張珰、陳忠的意見,并派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率領5百士兵出屯柳中城。班勇到西域后,依靠河西四郡和西域屬國的軍事支援,擊退匈奴,降服車師,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暢通。
就在內憂外患四起之時,皇宮中為爭奪帝位繼承權又開始了殊死的斗爭。原來安帝閻皇后多年不曾生育,安帝在永寧元年 (120)立宮人李氏所生之子劉保為皇太子。李氏在此以前已被閻皇后鳩殺。閻皇后怕太子繼位以后,會追究殺母之仇,處心積慮地要將劉保除去。閻皇后與樊豐等宦官連結一氣,先將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構成死罪,除去太子的羽翼。然后又向安帝進讒言,說劉保行為過惡,不宜處太子之位。安帝寵愛閻皇后,于是有廢立之心。太子的廢立要經大臣們討論,大將軍耿寶秉承閻皇后意旨,力主廢黜劉保。太常桓焉、廷尉張皓反駁說: “經有常言,人生年未滿15。過惡尚不及身。望陛下為太子選德行高操的師傅。輔導以禮義,自然行為有方。”安帝并不覺悟,竟廢黜了劉保,另封他為濟陰王。
就在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潛伏著嚴重危機的時刻,延光四年(125)安帝在南巡途中去世,在位20年,終年32歲。當年,葬于恭陵,廟號恭宗,謚號為安帝。
上一篇:安定王元朗
下一篇:安帝司馬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