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曲解普希金名作
柴科夫斯基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他作曲的許多歌劇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而這位作曲家對普希金的作品非常喜愛,尤其是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更是由衷地欣賞,因此他決定把這部小說改編為一部歌劇。
但是柴科夫斯基改編的這部歌劇,卻對原作的一些人物性格做了一些改動。在歌劇中,人物形象高度心理化,揚棄了原作中明顯的諷刺性,將它寫成了一部反映進步的社會思想的“抒情歌劇”。在劇中連斯基高于作為頹喪的、貧乏的“多余人”的奧涅金,已不是一個無謂的、狂熱的青年,而是成了一個悲劇性的、抗議的和犧牲了的詩人。
這部歌劇對普希金小說的情節改編還不僅僅涉及連斯基,甚至對奧涅金和達吉婭娜這兩個人物,作者也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
柴科夫斯基對這兩個人物的一個最大的改動就是想認奧涅金和達吉婭娜來個“大團圓”。他在最初的構想中,是想在結局中讓奧涅金和達吉婭娜結合起來。然而令柴科夫斯基失望的是,他的這種“好心”的安排,觀眾并不買帳,遭到了憤怒的反對。據當時的回憶錄講,《奧涅金》大莫斯科初演時,當戲演到達吉婭娜在奧涅金的手臂里,以五分鐘的親吻和擁抱推翻了這個人物自己的名言:“我已委身于另一個人,我要永遠對他忠貞”時,大廳里響起的不是熱烈的掌聲,而是一片噓聲和反對聲。
無可奈何,柴科夫斯基只好又恢復了原作的結局。
其實,他的這種遭遇在這之前已屢見不鮮。
19世紀以來,許多名劇、名著被“歌劇化”,改編者“妙筆生花”,往往離開原作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情節和唱段,如在歌劇《哈姆萊特》中,這位丹麥王子不象莎士比亞劇中那么憂郁,而他所唱的歌就象在酒宴上唱的一樣。另一個人物莪菲莉婭變成了法國歌劇中的花腔公主,所唱的歌就象華爾茲,與原著中的人物性格大相逕庭。據說在歌劇《麥克白斯》中,臨近劇終時,作者竟讓麥克白斯夫人掉進了城堡外的壕溝里。
這些改動可以說是改編者“煞費苦心”,但換來的卻是使原作大傷元氣,遭到公眾的強烈反對。
上一篇:查理八世侵略意大利失敗
下一篇:核輻射悲劇不該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