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學·樂教與詩教
上古時代,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密不可分。原始人伴隨著勞動的節奏而創造出音樂歌舞,因音樂歌舞而出現歌詞,這就是“詩”。古代巫術的祭神儀式中,也需要詩、樂、舞三者密切配合進行。《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的“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頓足)以歌八闋”,就是原始民族的音樂歌舞。偽 《古文尚書·舜典》記載: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舜帝命夔掌管音樂,教育貴族子弟。詩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是依據唱的語調來譜寫,六律使曲譜的樂音和諧。八類樂器能夠音響協調,不要互相混亂次序,人和神在和諧中達到交流。于是夔說:“啊!我敲擊石磬,使得各種野獸相率而舞。”這是著名的有關詩歌的最早記載,也許還是“樂教”與“詩教”的最早記載。當時詩就是歌詞,歌就是歌曲,詩、歌、樂、舞一體,密不可分,并以此來進行教育。
周代以降,詩、歌、樂、舞中的巫祝神話成分逐漸消減,但四者的關系仍然十分緊密。據《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成均”是上古大學名稱,這里指周代四學之一的學習禮樂的學校。學生通過學習相傳為黃帝以來歷代王者創編的“樂”即音樂舞蹈作品,接受“樂德”、“樂語”、“樂舞”的教育,培養忠誠、溫和、恭敬、規范、孝順、友愛的道德情操,學會比興、引導、諷諭、朗誦、陳述、議論的語言方法,練習傳統王者樂舞,從而體會 “樂” 的功用,“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這就是“樂教”,其目的是培養教育貴族接班人的道德情操、言行規范的品質素養。所以《禮記·樂記》說:“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從原理上闡明樂的創作、教化與構成,指出樂的歌詞、歌曲、舞蹈和音樂都是發自內心的思想感情,所以能夠打動人們的情感,陶冶人們的心靈,從而廣為傳播,成其教化。而其中的“詩”,就是歌詞,表達王者的志向,說明樂的思想內涵,以為準則,導向規范。
上古至西周,詩附于樂,學在官府,因而教詩是樂官太師的職責之一,“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周禮·春官·太師》)。當時沒有獨立的“詩教”,也不設詩官。大約在春秋時代,由于社會的劇烈動蕩,以及詩、樂本身的發展,“禮壞樂崩”,詩與樂逐漸分離傳播。傳統的樂仍然保存在官。《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聘于魯,請觀周樂,魯國樂工為之歌《風》、《雅》、《頌》,季札逐一對其音樂特點和政教內容作了評論,嘆為觀止。但可見如此規模的隆重演奏已成為難得的觀摩,不再適應文化教育的時代需要。于是便利教學的《詩》,即可供弦歌的歌詞文本,也就隨著私學的興起而倡為詩教了。
孔子是私人講學的第一人,也是倡導詩教的儒家宗師。此時王官失守,學術下移,孔子本著“有教無類”的原則教導學生,廣收門徒,《詩》就是他的教材之一,《論語》 中曾多次述及。如 《論語·泰伯》中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是從《詩》入手,引導學生知禮識樂。《禮記·經解》記載孔子關于六經教育的言論,其中說: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廣博易良,樂教也。
唐代孔穎達等在《禮記正義》中解釋說:“《詩》為樂章,詩、樂是一,而教別者:若以聲音干戚(指樂舞)以教人,是樂教也;若以《詩》辭美諷諭以教人,是《詩》教也。……故《孔子閑居》云: ‘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 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是也。”說明樂教與詩教的既分別而又一致的觀點,大體上符合孔子的思想。
詩教來自樂教,獨立于樂教,大約在戰國時代,導致詩即歌詞與歌即歌曲的詩歌理論觀念的形成。傳為子夏所作的《毛詩序》云: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這是從“詩”出發來闡釋的,但這里的“詩”的實際涵義,仍是弦歌的歌詞,并非純語言藝術的詩。因而雖然首先指出語言的詩與內心思想的關系,卻接著從歌舞的結構來說明內心感情與語言、聲調、歌曲以及舞蹈的表達進程。然后還從音樂角度說明感情與自然聲及樂音的關系。這樣,“詩”與“歌”既有區別、又合為一體的“詩歌”觀念,得到理論的闡述,而以樂為主體的歌詞也就發展為脫離樂的可供弦歌的詩。這是從戰國到漢代普遍的詩歌觀念。所以《史記·孔子世家》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韶》《武》《雅》《頌》之音”,東漢鄭玄 《六藝論》也說“詩者,弦歌諷誦之聲也”。《詩經》不僅是詩教的經典教材,而且逐漸成為獨立的歌詞文本,脫離了樂。
上一篇:刑幕學·主要著作及“秘本”介紹
下一篇:詞學·傳統詞學的萌芽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