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桃花源內八景
前人所謂桃花源內八景為爛船洲、桃花溪、遇仙橋、秦人洞、煉丹臺、瀹鼎池、空心杉、摩頂松。
爛船洲
爛船洲為一船形小洲,在桃花源山門外黃聞山瀕臨沅江的石壁下。洲旁有一山洞,據說早先進洞可直通遇仙橋,入秦人洞,故名“桃源后洞”。《桃源舊志》載:“爛船洲,《十道志》作纜船洲,以漁郎纜船入洞,故名。流俗相傳,漁郎返至此尋船,船已爛,故又名爛船洲。”
這位漁郎為何許人?有說即《桃花源記》中那個發現桃花源洞口的武陵漁人,名叫黃道真。他在此結纜尋源,故名纜船洲。他自桃花源出來,舟已爛,故又名爛船洲。出來后,即聞不慣人間煙火,想重返桃花源隱居,但再也無處問津,便在洲旁山洞隱居,不久即騎鹿飛升。也有說,此漁郎為比黃道真更早發現桃花源洞口的漁人王質。一天,他和老母行船至此,發現壁下有洞,便進洞借火為炊。至一座石橋上,見兩翁對弈,便佇立觀看。一局未終,想起做飯事即回身出洞,船與老母皆已不見。借問鄉民,方知時間已過六十年,母親早故,船亦爛朽為洲。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王質唏噓不已,遂名此洲為爛船洲。
桃花溪
出爛船洲口即桃花溪。緣溪而行,桃林夾岸,燦若云霞。暮春時節,桃花飄落,溪水盡紅。桃花溪或許因此而名。今雖剩一條淺水,但風韻猶存。
傳說織女送給牛郎的那塊織錦,原先并沒有繡上桃花,這桃花源的桃樹是孫悟空在蟠桃園吃剩的桃核扔在這里長出來的。這事自屬子虛烏有,不過,《桃花源志》上確載有一位含辛茹苦的種桃者——明代道人曾世顯。他慕名前來時,見此處桃樹并不多,有負于“桃花源”之盛名,乃于對面荒山結草為廬,日種桃樹,夜讀經書。據說一天夜間“有虎咆哮突入”,他卻“若無震驚”,依舊誦經冥思,致使虎為其友。經多年辛苦,曾世顯在桃花源植桃五千四百八十棵。他還苦心經營四十三年,募緣修復了荒廢已久的武當行宮。曾世顯羽化后,人們譽之為桃道人,并為他立了元岳行宮碑,碑上銘刻他種桃事跡。與其同代的桃源秀才魯文悲還曾以詩吊之:“種桃道士歸何處?曾種溪桃作主來。今日有桃君不見,桃開依舊見君回。”
遇仙橋
遇仙橋橫跨于秦人古洞下方桃花溪之上。橋上濃蔭中有木屋,始建于明天啟年間,后又幾經修葺。橋頭有棋盤,傳說原為仙人對弈之處。當年王質即在此觀棋。橋上有聯:“開口說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難為外人道也;源頭尋古洞,秦歟?漢歟?將近代歟?欲呼漁子問之”,上聯“是耶”三句語出韓愈《桃花源圖詩》,下聯“秦歟”三句語出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全聯緊扣地名,抓住游人心理,將人引入撲朔迷離的仙境。
明以前,此處并無木屋,僅有三塊危石相疊。據說,那時橋頭立有一塊頗有來歷的《桃花源記》石碑。織女送給牛郎的錦緞落地變成人間仙境,王母娘娘無法收回,便罰替牛郎織女偷架橋梁的喜鵲姐妹前往看守,不準任何凡人進入。這喜鵲姐妹一為千里眼,一為順風耳。一天,喜鵲姐姐忽見千里以外廬山下的茅屋里,白發蒼蒼的陶淵明正在把她們看守的地方寫成文章。姐妹倆頓時大驚失色,決計把文章叼來,以免傳出去保不住仙境。她們飛到廬山時,陶淵明剛寫到“高舉尋吾契”的“契”字。見喜鵲將紙叼起,他忙伸手去搶,只從紙頁上撕下一個角來。喜鵲姐妹用嘴叼著文章往回飛,飛累了就把文章平鋪在石頭上歇息。歇足了氣,叼起來再飛。這樣一共歇了九次,回到家時,她們將文章放于一光滑石板上。過了一會,發現文章已印在石板上!她們一下傻眼了:路上歇了九次,豈不已印成了九篇?她們慌忙順著原路去尋找,卻一塊也沒有找著。《桃花源記》于是得以流傳。最后印成的這一塊碑文后來也被立在了這里。碑文上的右角缺了一塊,“契”字差著一捺。直到它風化倒塌,后人重刻時才把那一捺添上。
遇仙橋這名字起于何時,已無從考查。人們只聽說,那時橋下霧氣翻滾,橋身如浮云海之中。橋頭有仙人棋幾,可奕可趺。上方秦人古洞中飄來裊裊的仙樂之聲……據吳飛舸《桃花源》云,傳說在這個地方“遇仙”的,除了王質以外,還有桃花姑娘和瞿童。桃花姑娘住在桃花村,與老母相依為命。她桃花般的美麗引得村里一位財主垂涎三尺,一日強逼桃花以身低債。桃花攜母投奔桃花源。剛至橋頭,財主的打手已追到。千鈞一發之際,一老者扯草為蛇,橫臥橋面,隔開桃花母女與財主打手。然后伸指打開石壁,讓桃花母女進洞避難。桃花母女進洞后,石壁又轟然合攏。其上長長的裂痕至今可見。關于瞿童遇仙,我們將在摩頂松一景談及。
秦人洞
秦人洞,亦名桃源洞,在遇仙橋不遠處桃花潭上方,較狹小,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洞內透光,穿過此洞,便是豁然開朗的桃源仙境。故此洞即傳為《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舍船入口處。但據考此洞為后人附會而設,原洞則在下方數十步的山坳之中。
原洞關閉之因,《桃花源志》云:“往歲有中丞郭公游覽于此,見一仙童持香出洞相迎,即乘云冉冉而去。郭公嘆曰:‘此真仙境也,不當為凡人污瀆’。遂以石扃固。”于是,美麗的桃源仙境真正與世隔絕了。其后,據說出于各種動機而試圖砸開石門者不少。其中有立志為鄉親們謀幸福的陳碧。他為啟開這扇石門,耗盡了自己的青春,最后累死在洞門前。他的軀體,變成了桃樹的枝干,他的鮮血,染紅了桃花。從此洞門前就開遍了紅紅火火、燦爛如霞的碧桃花。自然,也有因利欲熏心而砸門者。如一位姓孫的縣太爺,成仙心切,竟然調動大批人力前來打洞,結果被冰雹砸死在巖縫里。天長日久變成了一塊圓石,被人們鑿成一條石凳,置于秦人洞前,讓游人端坐歇息。傳說某朝還有文武兩個狀元同時想霸占桃花源這塊福地,各帶一隊人馬前來占地盜寶。但他們的坐騎一到桃花源的邊界就回頭倒行。因而他們未能進入仙境,卻給這里留下笑柄和“烈馬回頭”、“倒馬坡”兩個地名。……石門至今仍緊閉著。門額上“辟開真面目”五個大字,已剝落難辨。
秦人洞下的桃花潭也有一番來歷。傳說潭原來很淺,水也不清,是一只靈龜用身上的鱗片清掉污泥,用頭上的小孔吸去污水,吐出清水、桃花瓣,而成現在這模樣的。潭邊石壁有清桃源縣縣令余良棟所書“桃花潭”三個隸書大字。潭上方秦人洞口有飛瀑流下,注入潭中,桃花溪即發源于此。潭前水源亭,取“林盡水源”之意。亭上有一名聯:“洞辟幾時?問桃花而不語;亭蹲一角,對潭水以懷情”,用擬人手法,賦予洞、亭以生命,使人更添探秘之興致。
空心杉·摩頂松
桃花源內八景中的另外四景原都在桃川宮內。桃川宮始建于晉代,是桃花源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建筑。至宋時,有觀殿四十八座,觀觀相接,回廊轉曲。山門亦有四十八座,自佳致碑一直綿延到黃聞山,故舊有“騎馬關山門”之說。宮中有道也有佛,確曾熱鬧了不少年。可惜煉丹臺早已不見當年的紅火紫煙,唯余土臺一座。離土臺不遠處的池塘,也再不見煉丹道人前來洗鼎或煮鼎茗茶了。所幸的是,另兩景空心杉和摩頂松尚存。
空心杉原在宮門兩旁。兩樹相望,今猶似宮門模樣。因其主干、枝丫、針葉皆空心,故名。這兩株古杉系自老杉古蔸上萌芽而生。據載,毀于元末的老杉原腹內空曠,可圍坐數百人,或置方桌數十張供棋手對弈。呂洞賓曾有詩云:“古木槎牙樹底空,學仙游子坐空中。自從白月飛升去,幾度寒鴉噪晚風。”現兩杉雖不及老杉高大,數百年風雨卻也使他們蒼老遒勁,顯示著頑強的生命力。一株雖被雷劈去半邊,卻仍枝繁葉茂;另一株空腹中居然又孕育出一株小杉。至于其何以空心,不少游人學者多方探求尚未得其源,有一則民間傳說倒說得有板有眼:喜鵲姐妹因為未能阻止《桃花源記》的流傳而被王母娘娘罰坐天牢。七七四十九天期滿返回時,她們得鐵杉仙子幫助各啄得鐵杉種子一顆,準備種在桃花源,使之更美。不料又被王母娘娘(一說為玉帝)發現,搶過去一下擠出了核兒,所以長出來就成空心的了。
摩頂松在桃花山上,盤根錯節,頂天立地,明代即有詩贊曰:“髯影蒼蒼一禿翁,頂摩千載走虬龍。婆娑獨抱煙霞老,或恐前身是赤松。”傳說唐代瞿童即由此樹飛升。由于瞿童人善心誠,在遇仙橋得仙人指點而得道。其緩緩升空之時,師兄們齊在樹下求其留物紀念。瞿童即脫下一只道鞋。鞋子落下時打折了樹尖,人們上去就能摩到樹頂,便稱之為摩頂松。那道鞋落地,在山坡上打出一丘鞋狀的田,當地常稱鞋為靴,故呼之為靴丘。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廟·朗朗明月清輝萬限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雍和宮·梵音裊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