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南京·龍蟠虎踞帝王之州
南京,古稱金陵,今為江蘇省省會。萬里長江從西北奔騰而過。東南以鐘山為首的群山,蜿蜒起伏于平疇沃野上;西部以清涼山(石頭山)為終的諸山,雄踞在大江邊。山川形勢,雄偉壯麗。三國時代,諸葛亮出使東吳,途經此地時騎馬上石頭山觀賞山水,贊嘆道:“鐘阜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之后,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以及太平天國、民國時期均曾建都于此,成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孫權始筑石頭城
根據考古發掘,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已有原始居民勞動、棲息。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曾在今城西朝天宮一帶筑城冶煉青銅器,名之冶城。這是南京最早的一座土城。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大臣范蠡在今秦淮河附近建了一座較大的土城——越城,土城周圍達2里。前333年,楚國又吞并越國。相傳,楚威王認為南京山川氣度宏偉,為防止以后有人在此稱王,便埋黃金以鎮壓,并筑起城邑,故稱“金陵邑”。秦始皇東巡會稽途經棲霞山見金陵有“王者之氣”,下令開鑿秦淮河以斬斷王氣,并改金陵邑為秣陵縣。三國時,東吳孫權于公元212年改秣陵為建業,并在石頭山舊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229年,孫權從武昌(今湖北鄂城)遷都建業,接著于石頭城的東面修建建業城。建業城東憑鐘山和前湖(燕雀湖),北依雞籠山、覆舟山和后湖(玄武湖),南迎秦淮河,西近五臺山。城周圍約為20余里,當時是土塢,東晉時加磚累石。隋、唐兩次重修。明洪武年間,石頭山段古城又加筑成為明城的一部分。
石頭山,今名清涼山,山上殘存一條全長3000米的城墻遺址,城基是利用自然山巖鑿成。山巖石質為赭紅泥石夾河光石,一般高出地面3至7米,最高處達17米。中段怪石突出,凹凸不平,形似鬼臉,故又稱“鬼臉城”。當年,長江正從石頭山下流過,臨江的西壁經過水流沖刷,有如天然城墻,易守難攻,正適宜作為軍事要地。東吳時,山上城里設有石頭倉和石頭庫,貯藏軍事物資。最高處,建有東吳的總烽火臺,據說這種烽火臺西起西陵(今湖北宜昌),東迄吳郡江邊,如有軍事警報,一夜可傳遍東吳境內長江全線。南宋時,愛國詩人陸游于乾道六年(1170)七月五日路過建康,曾在江上眺望石頭城:“過龍灣,浪涌如山,望石頭,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繚繞垣墻。……真控扼要地也。”他舍舟登城,俯瞰四周,感嘆不已:“然大江天險,都城臨之,金湯之勢,比六朝為勝。”他曾上書朝廷,主張遷都建康,以便恢復中原,可惜未被采納。
宏偉的石頭城,當年曾顯現過凜凜威風。230年,孫權曾派將率兵一萬,由此乘船出發遠航夷州(今臺灣省),寫下了祖國大陸與臺灣早期交往的光輝一頁。然而,據奇險者并不能包操勝券,五十年后,石頭城上卻豎起了降幡。西晉太康元年(280),晉將王浚率兵從四川乘舟順流而下,東吳企圖以鐵索橫置江中設防,但沒起多少作用。晉軍以火攻打到石頭城下,東吳后主孫皓不得不豎起降幡,自縛雙手,抬著棺材,俯首投降。唐劉禹錫感嘆道:“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清乾隆皇帝亦有詩云:“石城倚壁復臨江,地利誠云險絕雙;何事南朝諸帝王,豎幡每見舉宗降?”
六朝繁華夢 臺城無情柳
280年,西晉滅吳,建業先后改稱建鄴、建康。東晉(317—420)時,建康再次成為國都。接著,南朝的宋、齊、梁、陳四代(420—589),相繼在這里建都。這段時期,建康空前繁榮。東吳筑的土墻全部改用磚砌,皇宮范圍擴大,至梁朝宮城已有內外三道城墻,稱“臺城”。北面的雞籠山和覆舟山有皇家花園,東面的青溪和南面的朱雀橋、烏衣巷為貴族聚居區,城郊范圍東西南北各40里,擁有人口二十八萬戶,手工業和商業都很興盛。六朝為南京歷史上一個極盛時期,曾有“六朝金粉”之譽。
雞鳴山為六朝遺址最多的地方。東吳的后苑,東晉、南朝的臺省(中央政府)和宮殿所在地——臺城等故址就在山南。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臺城是相當宏偉壯麗的:周長8里,有六座宮門,內外樓臺殿宇亭閣三千五百余間,其中太極殿“高八丈,長二十七丈,寬十丈”,大小十個御花園。臺城留下了歷代皇帝奢侈享樂的記錄。589年,隋兵伐陳時,六朝的最后一個王朝的最后一個皇帝陳后主猶在宮中與美女游宴,奏樂府吳聲《玉樹后庭花》、《臨春曲》。直到隋兵攻破臺城,陳后主才慌忙攜寵妃張麗華、孔貴妃隱藏在景陽殿側的枯井中。隋兵將他們吊上時,兩位嬪妃臉上厚厚的胭脂沾滿井上石欄,拭之不去,留下痕跡。人們遂名之“胭脂井”。胭脂井后湮沒。后人為了記取教訓,在法寶寺(今雞鳴寺)側再立胭脂井。宋曾鞏寫了“辱井銘”,王安石也曾賦詩:“結綺臨春草一丘,尚殘宮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恥,不到龍沉亦可羞。”
隋兵滅陳后,臺城遭到嚴重破壞。中唐后,更逐漸荒蕪衰敗。晚唐時,詩人韋莊憑吊臺城古跡,寫出哀婉動人的《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六朝遺跡,臺城已僅存一段古城雉,倒是伴隨著那些帝王陵墓的石雕藝術品,仍不失當年的風采。在南京及附近地區,已查詢到六朝陵墓十九座,其中帝陵三座,王侯墓十六座。在這些陵墓的神道兩側,排列著三列石雕藝術品——石獸、石柱和石碑。石獸既像麒麟,又似雄獅,稱“辟邪”。它們軀體健壯,昂首挺胸,飛躍靈動。石柱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為頂端有一小型辟邪的圓盤柱蓋,中為鐫紋柱身,下為刻有兩條蟠柱螭龍的柱礎。整個石柱端莊凝重,挺拔秀美。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組成。碑首呈圓渾無棱角琬形,有雙龍蟠繞,碑身刻碑文,碑座為巨龜。豐富多彩的六朝陵墓石雕群堪稱我國中古時代石雕藝術的精品。
江蘇南京六朝陵墓石刻
赫赫先皇陵 凄凄中主墓
六朝以后,五代十國的后唐931年定都金陵。南唐在金陵修造不少建筑物,城周也擴大到二十五里。975年,南唐被北宋所滅。今牛首山分支祖堂山南麓,有兩座南唐皇陵——欽陵和順陵。
欽陵是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和皇后宋氏的陵寢。李昪(888—943),原名徐知誥,五代楊吳大臣徐溫的養子,937年奪取帝位,建立南唐,定都金陵。943年卒后葬此陵。
欽陵規模較大,裝飾華麗,共分前、中、后三室。前、中室及各附的兩個側室為磚結構,后室和附的六個側室為塊石結構。墓門和三個主室仿木結構房屋式樣建造,墻壁面上砌造出倚柱、闌額、梁、枋、斗拱等。后室放置青石棺床,石門兩壁各雕一個踩云持劍的武士,室頂繪“天文圖象”,東方為朱紅太陽,西方為淡藍明月,并有一百多顆大小星象;鋪地石板上刻“地理圖”,有山嶺、河流等,象征皇帝“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順陵是南唐中主李璟和皇后鐘氏的合墓。李璟(916——961),李昪之子,為南唐第二位皇帝。當時,強大的后周已奪去南唐江北的土地,直接威脅金陵。昏庸軟弱的李璟只得去帝號,向后周割地稱臣,又于961年遷都南昌,同年六月卒。其子后主李煜迎柩歸葬金陵,并上表已滅周建宋的趙匡胤請復李璟帝號。在國勢危急、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勉強仿前制建造了順陵。順陵全部用磚結構,沒有石門,沒有浮雕武士像等,比欽陵簡陋得多。李璟皇帝做不好,詩詞卻作得好。他的詞風格明快自然,長于抒情。“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都是他詞中名句。
李璟死后,李煜繼位。他詞做得更好,卻更不會作皇帝。975年,南唐為宋所滅。金陵城破之時,李煜還在埋頭填詞:“櫻花落盡春去也……”他肉袒出降,受封為“違命侯”,遷居東京(今河南開封)。去國時,他作了首詞:“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在北方,他常常懷念金陵,懷念故國宮苑,作了著名的《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結果,得罪了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指使弟弟趙廷美在李煜四十二歲生日時賜藥酒將李毒死。李煜死后據說葬于洛陽北邙山。
朱元璋定都南京
從兩宋到元,金陵先后改稱江寧府、建康府、建康路、集慶路。元末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并把集慶改名應天府。他聽取謀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進言,沒有急于稱王,先籌備建筑高大的城垣,自1366年起,歷時二十一年乃成。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應天登上皇帝寶座,稱明太祖,應天成為明朝京城。1420年,明太祖的兒子明成祖以北京為京城,把應天稱作“南京”。在整個明代,它一直是兩京之一。明時南京城,東面臨近鐘山西麓(燕雀湖填平作皇城),北面至玄武湖濱,西北直到長江邊的獅子山,西南為南唐、宋、元以來秦淮河畔舊城址。全城周圍共長67里,城內南北長達20里,東西長達11里,是當時世界最大的一座都城。皇城在都城東面原燕雀湖(前湖)舊址上。當年,劉伯溫等人勘定,燕雀湖位于鐘山“龍頭”之前,風水最好,宜以此地為宮址。朱元璋便調集幾十萬民工填湖。相傳,填湖時曾把湖畔一位名叫田德滿的老漢活活墊入湖底,以作“填得滿”吉兆,后又封其為神。皇城作四方形,辟午門及東安、西安、北安數門,列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設乾清、坤寧諸宮等,雄偉崇宏,蔚為壯觀。北京故宮即仿此布局。明亡后,毀于戰火。
當年應天城共有十三個門,以聚寶、三山和通濟三門最雄偉,其中又以聚寶門最壯麗。它呈長方形,南北長128米,寬118.5米,甕城結構,有城門四道。引人注目的是,墻北面建有“藏軍洞”二十七個,每洞能藏兵百余,共可藏兵三千多,故有“藏兵三千不見影”之說。藏軍洞還可儲存糧食、軍械、擂石滾木等。相傳,當年筑城時,因城下有水怪挖窟,城屢建屢倒。明太祖朱元璋聽說金陵首富沈萬三家里有個聚寶盆,以物投其內,立刻就滿,便向沈萬三借此盆:“爾家有盆,能聚寶,亦能聚土乎?”借來后,將盆埋在城基之下,南門果然建成。于是,稱此城門為“聚寶門”。亦有說聚寶門事實上得名于門外的聚寶山(即雨花臺)。現存的朱元璋明孝陵也是明朝一個巨大的工程。
明孝陵位于南京鐘山玩珠峰下獨龍阜,為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王后的合葬陵墓。陵墓自洪武九年(1381)籌建,到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為其父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歷時二十五年。明孝陵相當宏偉,護墻長45里,縱橫5里多,享殿莊嚴,樓閣壯麗,植松十萬,并曾養鹿千頭。鹿頸掛銀牌,稱“長生鹿”。護陵軍曾達五千五百多人。
進孝陵大門——大金門,穿陵園路,便是碑亭。碑亭僅存四壁,俗稱四方城,城內一大石龜馱著“圣德碑”。出碑亭,過大石橋,就進入“神道”。道兩邊依次排列石獸六種十二對二十四只,有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神道北折,有石望柱二,后面便是四對石人(又稱翁仲)。前兩對是披甲執金吾的武將,后兩對是朝冠捧玉笏的文臣。武將中有一個換過頭的“石駙馬”,傳說,當年朱元璋的小公主來此游玩,戲鬧時把手中花環拋到石將軍頭上。“石心石意”(實心實意)的石將軍以為公主對自己有意思,夜里竟跑進宮里要迎娶小公主。朱元璋又急又氣,連哄帶騙把石將軍勸回神道旁。第二天,朱元璋派人砍了這位石將軍的頭。朱元璋下葬時,別人才給石將軍另裝了一個腦袋。石人形象生動,神態肅穆,前人有“石馬嘶風翁仲立,猶疑子夜點朝班”之詠。
神道的終點,御碑亭再北,就是享殿,為清人重建。其內原有朱元璋巨幅畫像,畫中朱元璋長臉型,隆額骨,濃眉和雙目吊豎,鼻子似蒜頭,大耳垂到肩,嘴闊下巴長,臉黑滿土斑,眼睛炯炯,胡須稀疏,既威嚴沉著,又丑陋兇狠。而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十多幅朱元璋畫像,雍容華貴的樣子大不相同。人們傳說,那幅畫是一個曾經給朱元璋畫過像的民間畫家按其真容暗地里畫出的。
陵的正寢大門入門處,有碑鐫清康熙皇帝御筆“治隆唐宋”四字。康熙贊頌明的開國皇帝政績超過唐太宗宋太祖。相傳康熙六次南巡,五謁孝陵。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時,在陵前下馬,不走正門、中道,從旁步行。路上不按清祭陵的方式行二跪八拜,而和祭禹陵一樣行三跪九拜禮。至寶城前,則行三獻大禮。祭畢,還嚴令地方官員嚴加保護,并賞賜了守陵的太監和陵戶。這一切,使尾隨觀望的幾萬漢民感動流淚。
近現代,南京又先后成為太平天國(1853—1864)和民國的都城。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將其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將原來的兩江總督衙門擴建為天王府。天王府周圍10余里,宮垣九重,威嚴壯麗。1864年,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率清兵攻陷天京,火燒天王府,“十年壯麗天王府,化做荒莊野鴿飛”。現僅存西花園。1911年辛亥革命后,其舊址又作了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和國民政府總統府。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的遺體于1929年6月1日安葬在南京鐘山南麓宏偉的中山陵。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黃浦常記憶
下一篇:《西安·戶縣·丈八寺村遺址》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