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漢代儒家思想的復興與 “先秦儒學” 研究·經學的 “先秦儒學”研究
鹽鐵會議上,儒家思想向法家思想展開進攻,到元、成時期,今文經學及其陰陽災異思想就取得了全面的統治地位。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抬頭。今古文經學的區別,按周予同《經今古文學論》的分疏,古文經崇奉周公、尊孔子為先師、認孔子是史學家,以“六經”為古代史料、以《周禮》為主、重《左傳》、為史學派,斥今文經傳是秦火殘缺之余,斥緯書為妖妄;今文家崇奉孔子、尊孔子是受命的素王、認孔子是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孔子為托古改制,以《春秋公羊傳》為主,是經學派,斥古文經傳是劉歆偽造之作,信緯書,以為孔子微言大義間有所存。今文經師為經書作章句,傳述大義;古文經師則為經書作訓詁,解釋文字、名物、制度。《論語》在漢初有齊、魯之說。《齊論》主要在王吉、宋畸、貢禹、五鹿充宗、王卿諸家間傳承,《魯論》的研究者則有夏侯勝、夏侯建、蕭望之、朱云、扶卿、龔奮、瑕丘江么、右師細君、韋賢、韋玄成、張禹、包咸、班伯、周氏。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后來合而考之,改定為二十篇,號稱《張侯論》,周氏、包咸為之章句,馬融又為之訓。又有《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于孔壁,有二十一篇,孔安國為之傳,孔騰、許慎皆屬古論語派。東漢末年,鄭玄以 《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作注。據《漢書·藝文志》載,漢代有關孔子及《論語》的主要著作有: 《論語》古二十一篇、《齊》二十二篇、《魯》二十篇、《傳》十九篇、《齊說》二十九篇、《魯夏侯說》二十一篇、《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魯王駿說》二十篇、《燕傳說》三卷、《議奏》十八篇、《孔子家語》二十七卷、《孔子三朝記》七篇、《孔子徒人圖法》二卷。鄭玄的《論語注》是漢代《論語》研究的最高峰。
《孟子》最初未被列于經,因為漢人以孔子手定的典籍才稱之為經。但在兩漢,《孟子》的地位在一般子書之上,奏疏往往引用它,《鹽鐵論》引之更多,且將其與《六經》并列。漢代治《孟子》者主要有趙岐、程曾、高誘、劉熙和鄭玄。前二者作有《孟子章句》,后三者則撰有 《孟子注》。
上一篇:農學·先秦時代的農學·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萌芽及其初步總結
下一篇:方志學·方志目錄學——方志目錄的編制出版·解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