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李靖是唐初杰出的軍事家。因其戰功卓著,被唐太宗晉封為衛國公,因此,后人也稱他為李衛公。他原名叫藥師,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縣)人,公元571年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年青時,他十分喜愛古代兵書,經過苦心鉆研,在軍事理論上頗有造詣。他利用和韓擒虎的甥舅關系,經常與其討論用兵之道,倍受韓擒虎和楊素等名將的器重與贊揚。
料敵制勝 進取江陵
隋末農民起義興起之后,后梁宣帝蕭詧的曾孫蕭銑乘機在巴陵(今湖南岳陽)起兵,自稱皇帝,國號為梁。不久他遷都江陵,控制了長江中游至嶺南的廣大地區,兵力達到四十余萬。唐朝要統一全國,必須消滅這股割據勢力。考慮到李靖在跟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的戰爭中善于出謀劃策,有獨擋一面的才干,唐高祖李淵就把平定梁國的任務交給了他。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靖從征討王世充的戰場啟程前往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縣東北),會合李孝恭,準備征討蕭銑。經過一番調查研究,李靖向唐高祖提出了十條進擊蕭銑的方策,主張從夔州直取江陵。唐高祖就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兼李孝恭的行軍長史,迅速出兵進取江陵。李孝恭是李淵的堂侄,曾招降巴蜀三十余州歸唐,并為平定梁國而厲兵秣馬,其實力雄厚,聲望很高。但是,他在軍事指揮上并不在行。所以,李靖實際上擔負了出兵江陵的指揮重任。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出征江陵的唐軍云集夔州,準備即日東進。時值秋初,暴雨不斷,長江進入了秋汛季節。蕭銑判斷: 江水泛漲,三峽奇險,戰船難以行駛,唐軍不會東下。因此,他將部隊分散下去參加秋糧收割,只留了幾千人防守城池。準備出征的唐軍將領,看到長江水勢洶涌,行船十分危險,也向李靖建議等秋汛過后再進軍。李靖向將領們分析說: “我軍集結不久,蕭銑尚不了解詳情。目前江水泛漲對我進軍雖然不利,但敵軍也會因此而放松戒備。如果我軍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兵臨江陵城下,就可以打他一個措手不及。梁軍倉猝應戰,不會有多大戰斗力,我們就可以一舉而擒獲蕭銑。兵貴神速,這個戰機我們不應錯過。”大家聽后,統一了思想,決定迅速進軍。
九月,唐軍水師乘兩千多艘艦船順江而下,經過一番艱苦搏斗,船隊駛過了長江三峽。由于梁軍疏于戒備,唐軍以突然襲擊的聲勢,一舉攻拔了蕭銑設防的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夷陵(今宜昌 )和荊門(今宜都西北約五十里的長江南岸),接著又攻取了梁軍大將文士弘率領幾萬重兵駐守的清江(今宜都西北清江口),繳獲戰船三、四百艘,擊斃梁軍一萬余人。文士弘率余部東逃,李靖領五千精兵,乘勝追擊,直抵江陵城外,唐軍主力也隨后趕到,扎營江陵對岸,準備伺機攻城。
文士弘逃回江陵時,蕭銑方知唐軍已大兵壓境,不由大驚失色。只好一面檄調梁國各地發兵救援,一面率領城內僅有的幾千兵力出城迎戰。李孝恭見出城梁軍兵力薄弱,覺得是個進攻的時機,便決定率軍出擊。李靖勸阻道: “蕭銑為了挽救其覆滅,正在孤注一擲,已經調出了全部兵力,這是不能持久的。我軍如果停泊南岸,堅守不戰,不出一日,蕭銑必然分兵回城。乘其分兵勢弱之機再發動攻擊,才有勝利把握。如果馬上出擊,梁軍必然死戰,那是難以取勝的。”李孝恭聽不進李靖的意見,以為李靖太過慮了,便分兵一部讓他防守大營,自率精銳對梁軍發起進攻。
戰斗開始后,果然不出李靖所料,梁軍個個拼死沖殺,李孝恭抵敵不住,率殘軍退回南岸,方才后悔未聽李靖之勸。這時,獲勝的梁軍開始四散掠取唐軍遺棄的戰船和其它物資,已經亂不成軍。李靖一見這種情況,便當機立斷,率守營部隊向梁軍猛殺過去。梁軍士卒正在麻痹之際,不料唐軍突然殺來,嚇得趕忙丟下東西,奪路逃命。蕭銑見大勢已去,只好率領隨從逃回江陵,閉城固守。李靖揮軍窮追猛打,一舉攻占了江陵外城和水城,繳獲了梁軍所有的戰船。
戰斗結束后,李靖下令: 將繳獲的梁軍戰船,全部放入長江,任其順流而下。將領們不解其意,便問道: “繳獲敵軍戰船,理當用來武裝我軍,為何拋入長江,資送下游敵軍呢? ”李靖笑著解釋說: “梁地廣大,軍隊眾多,我軍深入敵腹,雖然打了勝仗,但主城江陵未破,急切難以攻取。敵軍援兵將會很快趕到,那時我軍就會腹背受敵,進退兩難。即便增添這些戰船又有何用呢?如果將其拋入江中,使其順流而去,下游的援兵見了,必然懷疑江陵已被攻破,就會停兵以察虛實。如此一來,我軍就能爭取到必要的時間,才有把握攻破江陵。”眾將聽了才明白過來。
江陵下游方向的援兵見到滿江的梁軍戰船,果然懷疑江陵已破,因而停兵不進。蕭銑困守城中,盼援不至,被迫開城投降。唐軍入城后,一些將領主張搶掠城中財物,還要求沒收蕭銑君臣的家資犒賞給唐軍將士。李靖從鞏固唐朝江山的大局出發,從最終殲滅蕭銑余部出發,嚴令部隊不得妄取城中一物,對降唐的蕭銑君臣也給予優撫。因而唐軍迅速爭取了人心,穩定了秩序。當梁軍各地共計十多萬援兵趕到江陵城外時,唐軍已經鞏固了城防。援兵見都城已失、反攻無望,只好解甲投降。江南各州縣也聞風而降。蕭銑的梁國就這樣被消滅了。
李靖第一次獨立指揮的這個戰役,前后不過兩月,擊斃、俘虜與投降的敵軍達二十余萬,一舉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這在唐王朝翦滅群雄的作戰中是極為成功的一次。其主要特點是料敵正確,未戰即已勝敵一籌。作戰中,唐軍又能出敵不意、速戰速決,始終掌握著主動地位。主將李孝恭不聽忠告而遭致失敗時,李靖又臨機應變,及時乘敵之隙,結果反敗為勝。
不久,李孝恭和李靖又為正副元帥去征討反唐稱帝的輔公祏,李靖同樣表現了料敵制勝的特點,李孝恭則言聽計從,結果也迅速獲勝。捷報傳到長安,唐高祖不由得嘖嘖稱贊說: “比起古代的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來,李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
精兵奔襲 剿滅頡利
隋末唐初,東突厥又強大起來。公元609年,隋文帝加封的啟民可汗死去,其子始畢可汗繼位,開始不斷地侵犯中原。唐高祖起兵太原時不得不遣使向始畢稱臣進貢。公元619年,始畢可汗病死,其弟頡利繼位,不久又立始畢之子為突利可汗(小可汗)。從此,突厥連年入寇,深入內地,攻破城邑,擄掠人口和財物,多次嚴重威脅唐朝國都長安。公元622年,頡利可汗引騎兵十萬分路攻唐,公元624年,頡利可汗又舉兵深入唐境,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即位,頡利就聯合突利率大兵進到離長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便橋北。唐王朝雖然花了大量的金帛財物都不能滿足突厥統治者的掠奪欲望,北方人民更是深受其害,無不迫切希望打退突厥大軍的武裝進犯。因此,唐太宗決心以武力消滅突厥。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在多年精心準備的基礎上,唐太宗調集了十余萬訓練有素的部隊,任命李靖為總指揮,以李勣等五員大將各為行軍總管,兵分六路進擊頡利可汗。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本路人馬到達朔州(今山西朔縣一帶)。他探知頡利可汗駐軍于定襄(隋在云州筑大利城為啟民可汗居住,稱之為北定襄城,其地在今山西大同市地區),遭受了嚴重的雪災,部落處于饑寒之中,其內部已經不和,軍心也不穩定。李靖斷定,這是一個突然襲擊、出奇制勝的好戰機。便將主力部隊交給副將張公謹統領隨后跟進,自率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出發,星夜急馳,奔襲定襄。
當李靖的三千精騎馳達定襄城外時,正逢夜晚。他立即指揮部隊以夜色為掩護,對定襄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由于李靖進軍神速,頡利可汗竟毫無察覺,直到李靖開始攻城時,才知道唐軍已經兵臨城下。他十分驚慌地對部下說: “唐軍如果沒有傾巢出動,李靖孤軍怎敢深入至此! ”趕忙下令撤往磧口(今山西殺虎口)。李靖從城南攻入定襄后,迅速揮軍追擊,擊斃了頡利可汗的部分人馬。
為了利用和擴大頡利可汗內部的分裂,李靖派人去磧口說降頡利的心腹大將康蘇密,離間他和頡利的關系。康蘇密隨即帶著原來被擄入突厥的隋皇蕭后與煬帝孫子到定襄向李靖投誠。李靖即將康蘇密等護送長安。頡利見心腹大將降唐,不敢停留,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經過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時,遭到兵出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的李勣大軍所截擊,又受到了嚴重的損失。最后敗退到了鐵山(今內蒙古陰山北)一帶。這時,頡利可汗感到,自己雖然還有數萬人馬,但已不是唐軍的對手。如果繼續作戰,難免全軍覆沒。就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請降。企圖等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到沙漠以北,徐圖東山再起。
唐太宗得到李靖的勝利捷報之后,十分興奮地稱贊道:“過去,漢將李陵領兵五千深入絕漠,最終投降了匈奴,其功勞還載于史書。而今,李靖以三千輕騎,深入敵庭,克取定襄,真是史無前例啊! 我在渭水所受的恥辱現在洗雪了。”于是晉封李靖為代國公。這時,唐太宗考慮到全殲頡利還很困難,就答應了他請降的要求。并派鴻臚寺卿(掌管朝廷禮儀的官員)唐儉和將軍安修仁去鐵山受降、撫慰,又令李靖率軍接應。
二月,李靖帶領本路大軍到達白道與李勣一軍會師。他向李勣、張公謹提議道: “現在頡利可汗雖然打了敗仗,但其實力仍然雄厚,如果退到沙漠以北,有了九姓部落作依靠,離我路途遙遠,再想消滅他就非常困難了。如今皇上派使者前往受降,頡利必然寬心無慮。如果挑選一萬名精悍騎兵,帶上二十天的糧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頡利,一定可以大獲全勝。”李勣非常贊同這一計策,張公謹卻反對說: “皇上已下詔書,接受頡利投降,朝廷的使者也在那里,怎么能發兵襲擊呢? ”李靖進一步說明道:“頡利表面上言詞謙恭,實際上是保存實力,伺機再起。皇上是希望我們徹底殲滅他的。當年漢高祖派酈食其出使齊國時,韓信不就是乘其無備而突然襲擊、大破齊兵的嗎! 唐儉這樣的人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目前這樣的好戰機,可絕不能喪失啊! ”說服了張公謹后,李靖便令李勣統大軍繼后,親自率領一萬名精銳騎兵,各人自備了二十天的口糧,連夜出發,向鐵山疾馳。
正如李靖所預料,頡利可汗見唐太宗毫不懷疑他的投降誠意,還派來了文官、武將進行撫慰,很是得意,自以為高枕無憂了。遂令各部落酋長率領部眾休兵養馬,準備到夏天后再回漠北老巢。對駐扎在陰山的一千余帳后衛人馬也放松了戰備要求。
李靖率領一萬精騎,馬不停蹄,晝夜兼程,通過陰山時,以閃電之勢,俘虜了頡利的后衛人馬。接著,李靖找了幾名俘虜為向導,繼續向鐵山奔馳。
三月的一天,唐軍進入鐵山,快接近頡利營地時,正好碰上天下大霧。李靖派部將蘇定方帶兩百名騎兵先行偵探動靜,自率九千多騎,在大霧的掩護下,銜枚而進。蘇定方到達離頡利大帳僅一里時,大霧消失了,蘇定方沖殺過去,一舉擊斃了好幾百人。頡利可汗一見唐軍突然殺來,知道大勢不妙,急忙騎上他的千里馬,帶領部分隊伍落荒而逃。數萬名突厥士兵,因為毫無準備,完全喪失了反擊能力,爭相逃命。各部落的民眾更是亂作一團。李靖一馬當先,指揮一萬騎兵,如猛虎下山,追擊逃敵。戰斗結束,唐軍殺死突厥將士一萬多人,俘虜、收降突厥士卒及各部落男女民眾共十萬多人,繳獲各種牲畜幾十萬頭,殺死了頡利可汗的老婆義成公主,活捉了他的兒子疊羅施。唐儉等人也脫險而還。
頡利可汗落荒而逃不遠,被李勣后部截住,經過一場戰斗,唐軍又消滅一萬余人,俘獲五萬多隨行民眾。頡利帶著幾名親騎沖出包圍后,投奔了啟民可汗的舅舅蘇尼失。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聞訊,立即發兵進攻,令蘇尼失交出頡利。頡利十分恐懼,就逃匿于荒谷之中,最后為張寶相生俘,監送長安。蘇尼失與突利可汗見頡利已經被俘,也都率部投降了唐軍。
唐軍所以能一舉平定頡利,李靖的出色指揮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李靖所以敢以劣勢的唐軍擺出優勢的姿態,大膽攻敵,關鍵就在他善于用奇。第一次奔襲作戰,他利用了雪災和敵軍無備之機; 第二次奔襲作戰,他利用了敵軍因唐太宗下詔接受投降而麻痹無備之機。兩次都能攻其不備,結果都能出奇制勝。為患多年的頡利可汗終于被剿滅了,強大一時的東突厥即告滅亡。
唐太宗得知李靖一舉剿滅了頡利,驚喜異常。唐朝過去被迫向突厥稱臣納貢,他是非常痛心疾首的,消滅突厥是他夢寐以求的目標。所以,李靖雖然違背了他接受頡利投降的詔書,他反而感到特別高興,下詔把李靖從兵部尚書提升為尚書右仆射。還下詔大赦天下,讓全國老百姓都歡宴五天。在凌煙閣舉行的通宵達旦的慶賀宴會上,他還破例地為群臣表演舞劍。唐太宗這樣狂喜并非沒有道理,東突厥是北方最強大的汗國,它的覆滅,使唐王朝的聲望扶搖直上,四方大小部落的可汗紛紛降服稱臣,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從此,唐朝北方的邊境好幾十年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
深遠追擊 全殲伏允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靖已經六十四歲了。他決心激流勇退,便以 “足疾”為由,向唐太宗申請退休。唐太宗答復說: “自古對富貴知足者很少,有的人雖然體弱多病,也不愿放棄職權。你能識達大體,我很贊成。雖然你的身體很好,朝廷也很需要你,但為了成全你的這種美德,并為這一代人做個榜樣,我還是批準你的申請。”于是,李靖離開朝廷在家閑居。
北方邊境安定不久,西部又發生了吐谷渾大舉進犯涼州(州治在今甘肅武威)的事件。吐谷渾,原是西晉末年鮮卑族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他率所部西遷到今甘肅、青海后,開始統治羌族居民,并以吐谷渾為姓氏和族名。到了南北朝時期,其首領夸呂自稱可汗,建立了吐谷渾國,定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隋煬帝時出兵滅掉了吐谷渾國,于其地改設郡縣。隋末唐初,原逃匿的吐谷渾可汗伏允東山再起,收復了失地,并開始連年進犯內地。因此,唐太宗決定出兵還擊,消滅伏允。
大軍西征,必須有一個得力的總指揮。唐太宗左思右想,覺得非李靖不可。于是,他詢問侍臣道: “李靖能夠復起為帥嗎? ”李靖得知太宗意圖后,主動向宰相房玄齡表示說: “我雖然老了,但還可以為國家效一次勞。”唐太宗知道后很高興,就任命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率道宗、侯君集、李大亮、李道彥、高甑生等五路人馬,進擊吐谷渾。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閏四月,李靖統率西征大軍進抵吐谷渾的都城——伏俟城。這時,伏允可汗聞知唐軍大舉西進,已經棄城南撤,退守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為了阻止唐軍追擊,伏允還下令放火燒光了沿途的野草和植物。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將領提出: 冬草已被燒盡,青草還未生長,戰馬沒有草料,大軍不宜深入。應該暫駐鄯州(今青海西寧市湟中、樂都等地),待草青馬肥之時,再圖進取。行軍總管侯君集不同意,他說: 敵軍主力未損,我軍如果退兵,恐怕一到鄯州,敵軍就會反撲回來。現在吐軍西逃,軍心渙散,戰斗力不高,容易擊敗。如果此機不乘,后悔就晚了。李靖認為侯君集的看法正確,斷然決定窮追伏允,決心全殲吐軍。
在李靖的率領下,唐軍從伏俟城出發,經牛心堆(今青海西寧縣西南)、赤水(今青海興海縣境)、烏海(今青海冬給措納湖),越過積石山(今青海東南境阿尼瑪卿山),再經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一直向西追到且末(今新疆且末縣)和突倫川,也就是今天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唐軍克服了無數的艱難困苦,尤其進入沙漠后,就靠喝馬血解決饑渴。這樣晝夜奔馳,長途追擊好幾千里,沿途作戰好幾十次,共計殲滅與受降吐軍及俘獲民眾達二十余萬人。伏允最后率一千多騎兵逃入了沙漠之中,被其部下所殺,余眾全部降唐。五月末,李靖正式向唐太宗上奏報捷。
唐太宗根據他對少數民族所采取的團結政策,下詔允許吐谷渾復國,立伏允可汗的嫡子慕容順為西平郡王兼吐谷渾可汗。
李靖這次用兵,速戰速決,前后只用了三個來月。其特點是深遠的長途追擊,轉戰的路程比哪一次都遠,行軍困難比哪一次都大。但是,李靖為了避免重蹈隋煬帝用兵吐谷渾留下后患的覆轍,他以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進行了罕見的一鼓作氣的追擊作戰,終于取得了全殲吐軍、擊斃伏允的勝利。
由于李靖在這次作戰中要求嚴格、訓斥嚴厲,得罪了個別行軍總管。回朝以后,高甑生與另一官員合謀告李靖謀反。李靖采取閉門謝客、不作申辯的態度。后來,唐太忠知道李靖是被誣告,遂于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封他為衛國公。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畫其肖像于凌煙閣,列入唐朝開國的二十四大功臣之一。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死,終年七十九歲。
李靖一生,不僅在作戰上 “臨機果、料敵明”①,指揮若定,而且在軍事學術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記載,李靖一生寫了不少兵書。《李衛公兵法》即是其中之一,但原書已經失傳。后來,清人汪宗沂根據《通典》、《太平御覽》中保存的部分內容,輯錄成為三卷,還可以看出原書的概貌。據《新唐書》、《舊唐書》、《宋史·藝文志·經籍志》等史書所載,《六軍鏡》(三卷)、《玉帳經》(一卷)、《韜鈐秘術》(一卷)、《韜鈐總要》(三卷)、《衛國公手記》(一卷)、《兵鈐新書》(一卷)、《李仆射馬前訣》(一卷)以及《弓訣》等軍事著作,都是李靖所作。很可惜,這些書大部分都已經失傳了。但是,經后人整理的他與唐太宗談兵的《李衛公問對》與殘本《李衛公兵法》,仍有很豐富的內容,是很值得一讀的。
注釋
① 《新唐書·李靖傳》。
上一篇:《李陵》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李靖》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