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冊上·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玄奘(600—664),俗姓陳,名祎,是唐代洛州緱氏人(今河南偃師縣陳河村附近)。玄奘出身于一個儒學世家,到他父親陳慧,一度就任過江陵(今湖北省境內縣令。后離職回鄉當了隱民。玄奘兄弟姐妹五人,他最小。當時恰逢隋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信佛念經成為一時風尚。玄奘的二哥很早在洛陽凈土寺出家當了和尚。由于父親去世,家境更趨艱難,玄奘十三歲時也隨二哥到凈土寺剃發為僧,法名玄奘青年時代的玄奘對佛教教義中的許多問題理解不了,又無人可問,無書可解,便產生了立志到佛教發源地求經的愿望。二十六歲時,他曾向唐太宗李世民請求出訪印度,終因國法禁止出玉門關以西,無法遂愿。但他主意已定。暗隨商人遠離長安。他沿途曾被通令捉拿,后又差點因缺水死在沙漠之中。到達高昌后,多虧高昌王麹文泰被他對宗教的虔誠所感動,給他配備馬三十匹,隨從二十五人,又派四名壯漢加入佛僧籍,跟隨同行。高昌王還熱心為他準備了西行必需的法服三十套以及許多頭巾、手袋和靴子等,此外還贈送黃金百兩,銀錢萬枚,綾絹五百匹等,用作他來往印度期間所需的旅費。后來他能在印度長年埋頭研究,帶回許多佛像和經典,沒有高昌王這樣慷慨有力的支持,是無法實現的。
出了高昌,玄奘一行翻越天山,在大清池(今伊塞克湖)附近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瑪克西南)與西突厥的葉護可汗相遇。可汗除饋贈緋綾法服一套、絹五十匹外,還派人給南方各國書寫“路照”,護送他們出境。有了西突厥可汗的“路照”,他們一路暢行無阻,終于進入了印度國北部。
在天竺國(今印度),玄奘如魚得水,先在著名的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后又四處拜師覓經,足跡踏遍整個印度全境,還同各處佛教學者研討佛法。他辯才橫溢,名震天竺。但他雖身在印度,卻一心想把所學知識為本國佛學的發展做出貢獻,所以決定起程回國。歸途,他經過絲路南道的于闐、樓蘭等國。唐貞觀十九年(645)初,他回到了久別的長安,共帶回佛經520夾,657部,需要二十二匹馬才能運完。他二十六歲出發西行取經,回國時已四十三歲,先后共經歷十七年,行程五萬余里。
回國后,玄奘受到唐太宗的寵待,甚至希望他能還俗為官,但他沒應允。他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進呈唐太宗,然后就專心致志從事譯經,講學活動。至公元664年去世,他完成74部1335卷佛典的翻譯工作,并四處傳道,教授高徒,創立“法相宗”(又稱“唯識宗”)。至今這一佛教流派還在日本流傳。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十萬多字。書中追述了玄奘親身經歷一百一十一個及由傳聞得知的二十八個域邦和國家的山川地形、城邑關防、交通道路乃至風土習俗、物產氣候、文化政治等等情況。盡管玄奘之前,由于“絲綢之路”的發展,我國關于西域諸地,尤其是古代印度的情況方面之著述已有多部,但正如我國當代著名印度學研究專家季羨林先生指出的:“所有這些書同《大唐西域記》比較起來,無論從量的方面比,還是從質的方面比,都如小巫見大巫,不能望其項背。像《大唐西域記》內容這樣豐富,記載的國家這樣多,記載得又這樣翔實,連玄奘以后很長的時間內,也沒有一本書能夠比得上的。因此,從中國方面來說,《大唐西域記》確實算是一個高峰。”
上一篇:滇云文化·滇云文化的起源·獨具一格的青銅文化
下一篇:江西文化·巧奪天工,人間瑰寶—景德鎮瓷器文化·現代新型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