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西醫學的匯通(清代道光年間—建國前 1821—1949)·張錫純的衷中參西
張錫純(1860—1933)為北方醫林四大家之一。他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集中反映了他的中西醫匯通思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書中載有大量自制方劑及有效病例。此書曾多次刊行,廣為流傳。現在仍是學習中醫的重要參考書。他的觀點主要是:
(1)學主衷中參西:張氏認為,東西文化應當相互容納。科學得哲學以深造,哲學賴科學以證實。中醫學與西醫學均為醫學,故可熔古今中外于一爐。但在此一爐中,中醫理論往往包括西醫之理。以腦貧血為例,他說:“西人但謂腦中血少……《內經》則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此二語實能發明腦貧血之原因……蓋血生于心,上輸于腦。然血不能自輸于腦也……所謂上氣者,即宗氣上升之氣也。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者,即宗氣不能貫心脈助之上升,則腦中氣血皆不足也。然血有形而氣無形。西人論病皆從實驗而得,故言血而不言氣。”因此,中醫的觀點更為全面。他認為在理論上,中醫實際比西醫更高明。至于在臨床方面,他認為西醫用藥在局部,重在治病之標。中醫用藥為針對原因,重在治病之本。治療時,標本應當兼顧。如遇難治之證,用西藥治標,中藥治本,則奏效必捷。這是在不排斥西藥的同時,極力推崇中藥。張氏與當時其他中醫不同,有時中西藥合用。如治療溫病的石膏阿司匹林湯,就是中藥的生石膏與西藥的阿司匹林一起服用。雖然如此,他主要用的是中藥,方劑也多自行創制。至今,有的方劑仍為現在的醫生所樂用。
(2)重視實驗和實踐:張氏引用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說法,通過實踐來驗證古人的理論與論述。如為了研究石膏生用與熟用的不同,他遍訪作豆腐者。為了了解小茴香是否有毒,他向廚師請教。為了體驗藥物性能,他就親自嘗試,即使像巴豆、硫磺、甘遂、細辛、花椒等藥性劇烈或有毒的藥物,也都驗之于己,然后方給病人使用。張氏對書寫病歷極為認真。據《醫學衷中參西錄·盧曉序言》:“遍觀先生全部著作,驗案介紹,幾逾其半。舉凡辨證論治,選藥立方,莫不證諸實踐……先生之被譽為醫學實驗派大師,此為重要因素。”這反映了張氏既接受了西方醫學知識,也接受了西方醫學的科學研究方法,對積累臨床資料的意義具有深刻認識。
張氏在中西醫匯通方面,比唐宗海進了一步。尤其在臨床治療時,他不僅采用“用西法斷病,用中藥治病”的方法,而且還大膽地將中藥與西藥合并使用以提高療效。在這方面,他可能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最早的倡導者。
上一篇:音樂學·引言
下一篇:考試制·宋代科舉制的改革與發展·強化科舉法規,嚴防營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