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南宋前期理學家的 《尚書》 著作
進入南京,理學比前發揚,理學家闡述自己學術淵源所自的《尚書》的著作紛至沓來。競按理學觀點作出新解釋,以清除漢學之說。當然還有理學以外其他學派的著作。于是繼北宋《尚書》著作遠比以前為多之后,南宋著作又比北宋為多。綜計自慶歷至宋亡二百三十余年間,見于著錄者達二百數十部,宋末成申之輯有《四百家尚書集解》,則作者達四百家之多,不僅擁有近三百年天下的唐代僅有幾部《尚書》著作不能比,即自漢至宋初一千二百數十年間僅有七十余部《尚書》著作亦遠不能比。其中南宋著作又約及全宋《尚書》著作四之三。這是南宋理學家紛紛撰述以爭鳴于時的結果,也引起了非理學各派不甘緘默所使然。
南宋當以慶元年間朱熹學派的蔡沈撰寫《書集傳》之前的約八十年間為前期,這期間理學家紛紛撰寫著作,但沒有產生獨尊的一家。及嘉定初(1210)蔡氏《書集傳》完成,其后的約七十年間為后期,這期間朱學的《蔡傳》躋占《尚書》正統,自成一新時期。此處專談前期各派《尚書》著作。
(1)林之奇《尚書全解》一派。林為理學正傳,《尚書全解》系從《堯典》至《洛誥》止。其孫林耕編定為四十卷,則綴拾遺稿補編《洛誥》以下各篇。書以義理為宗,不采漢唐說。確能提出不少創說,為宋學中要著。其門人呂祖謙承其學撰《東萊書說》,撰《洛誥》以下各篇。然呂門生時瀾編為《增修東萊書說》,又據同門所雜記師說補足《洛誥》以前各篇。林、呂二書與北宋王安石、蘇軾之書,為朱熹所稱之四部宋學《尚書》名著。還有私淑林氏之夏饌著《尚書詳解》,博采宋學名家,而取于林氏者十之六七。與蔡沈《書集傳》被明初并定為科舉用書,后《蔡傳》獨行而此廢。但可知林氏一派之書曾被封建王朝作為官定之學。
(2)鄭伯熊《敷文書說》所傳之學。鄭當南渡初年理學一度失衰時起而振興理學,為門人教授此書,不 “章解句釋”,而 “探圣賢之心”,純為理學治《書》。呂祖謙曾師承其理學,而鄭為永嘉人,反理學之永嘉學派學者陳傅良、葉適出鄭氏門,不承其理學,而只承其《尚書》說中所傳“古人經制治法”之學,以充實自己永嘉之學。鄭氏《敷文書說》給了永嘉之學以很深影響。
(3)仍采舊注疏而以理學釋經之作。與上述諸人完全蔑棄漢唐注疏只從經文闡釋義理之說者不同,著者有史浩《尚書講義》,黃度《尚書說》,陳經《尚書詳解》等,這都是保持舊注疏原有訓詁,而以理學觀點闡釋經義。由于承早期宋學完全摒棄注疏充分發揮宋學的自由思考而使宋學取代了漢學在經學中的地位之后,回過頭來覺得文字訓釋方面還可利用舊注疏因而出現的作品。
(4)慶元以前理學既成風氣,在此類主要著作之外,其一般著作見于著錄的,南渡至慶元以前還不少。計自南渡喘息已定之后至紹興末年間見于著錄者約十部,紹興以后至慶之間見于著錄之作逾二十部,書大都不獲見,已匯錄在拙著《尚書學史》,此從略。
上一篇:中國佛學·般若涅槃,獨立發展·南北朝佛學
下一篇: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南宋后期集理學大成之朱熹學派的蔡沈《書集傳》出占《尚書》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