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胤禛
《胤禛》:胤禛(1678—1735),即清世宗。清代皇帝,年號雍正。1722—1735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圣祖第四子,初封雍親王。起用藩邸親信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等為重要省區的總督。雍正七年(1729年),建立軍機房(后改軍機處),代替貴族大臣的議政處,取消諸王對下五旗(正紅、鑲紅、鑲白、正藍、鑲藍)軍隊的控制權。實行攤丁入畝,以保證賦稅收入。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等措施。此外,他還曾出兵平定青海和碩特部貴族的叛亂,并反擊準噶爾部貴族的騷擾。對外方面,曾于雍正五年(1724年),與帝俄訂立《中俄布連斯奇界約》和《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中俄中段邊界。
“怡親王寶”印
這是一對鐫有“怡親王寶”的方形田黃章,每方高13.5厘米,圍徑43.5厘米,重950克,如此碩大的田黃印可謂稀世珍寶,它曾令前來參觀的一位日本書法家感動得落淚。這對寶物是胤賜給他的十三弟允祥的。胤在康熙末年得隆科多、年羹堯之助取得帝位后,殺死了與他爭位的諸弟,允禵被長期幽禁,允禩、允禟被削籍,康熙的親信亦多遭貶斥,但他卻獨獨倚重允祥,任命其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又給予“怡親王寶”這樣的賞賜,是因為允祥有其特殊的作用。對胤來說,要想安穩地當皇帝,除去扼制政敵、穩定時局外,還必須抓好人權和財權。選擇和獎懲官吏的人權,他認為應是皇帝本人來掌握,而國家財政大權,就得交給可靠的人。這個任務交給了十三阿哥允祥。胤禛一貫標榜自己從不結黨營私,“兄弟之內亦并無私相往來之處”(《清實錄》)。他在眾兄弟中,竟難找到幾個同舟共濟的幫手。唯有十三阿哥允祥是個例外。允祥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小胤禛8歲。盡管胤禛一再稱贊他“敬謹廉法”、“公而忘私”,但他這些長處在康熙年間卻從未被發現過,以致年已36歲,連“貝子”這個爵位也未得到。但到雍正年間卻脫穎而出,由一位普通阿哥一躍而成總理事務王大臣,緊接著又破格封為怡親王。究其原因,可能就是胤禛表彰他的“敬誠直廉”。他對胤禛的愚忠,成了他飛黃騰達的原因。今天我們從“怡親王寶”中看到了胤禛對允祥是何等寵信,那對寶物似乎還在默默地向世人訴說著270年前的那段歷史風云。
怡親王田黃印
和碩怡親王寶
雍正帝行書,上鈐“朝乾夕陽”、“雍正宸翰”、“為君難”印
上一篇:收藏趣談·胡適
下一篇:閑章趣談·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