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才子,死為雄鬼
十七年的生命對于任何人來說都太短了,十七歲,也許還沒來得及干點什么,然而夏完淳——這個同樣只有十七歲的少年,卻用他短短的一生在歷史與文學史上寫了燦爛的一篇。這是個千古奇跡,我們為其贊嘆不已!可天才卻被毀滅于戰火,我們更為其惋惜不已”!
明崇禎四年辛未(1631),江蘇松江名士夏允彝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取名完淳,字存古,小名端哥。完淳生而早慧,很小便開始遍讀名書。有書中記載他“四歲能屬文”,“五歲知五經”。他的父親夏允彝與師父陳子龍在當時都是頗有影響的文人。父親經常領著幼年的完淳游歷各地,結交名人,為他開闊眼界和胸襟。當時著名的江左三大家之首的錢謙益十分欣賞完淳的才華,專門為他賦詩一首——《贈夏童子端哥》。完淳七、八歲便能賦詩吟詞,他九歲時曾寫了一部詩文集,名為《代乳集》,可惜亡逸太早難睹風采。完淳素來重視時事,不肯為章句束縛手腳,十五歲著得《青樓篇》、《楊柳怨》,也算得一個風流才子了。他的作品以明王朝的滅亡分為前后兩段:亡國前歌舞賦詩,作品內容單薄;亡國后對酒悲歌,一改前貌,盡洗鉛華,盡抒國憤。他摹仿庾信的《哀江南》作的《大哀賦》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藝術成就極高,沉痛頑艷于庾信有過之而無不及。完淳被捕后還寫了最后一部集子《南冠草》。他的著作后人編集為《夏節愍全集》(“節愍”是乾隆末年(1776)對明室死難諸臣的追謚,不為夏完淳專有),共十卷,后補遺兩卷,包括《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集中曲詞詩賦,書序論檄,各體兼備。《細林夜哭》詩是哀悼他的老師和戰友陳子龍的,哀感動人。散文如《土室余論》,《獄中上母書》等,臨難陳詞,猶不忘“中興再造”,都是千古不滅的愛國主義杰作。完淳還是良史之才,他續其父的《幸存錄》,寫了關于南朝的評述本《續幸存錄》,雖已多被刪棄,但僅從所存來看,仍頗有見識。
完淳是儒雅書生更是偉岸丈夫。十一、二歲便能“抵掌談烽警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他作詩賦志,要“挺立兩間扶正氣,長垂萬古做完人”。清軍入關后,完淳與父親屢次毀家紆難,所謂十五而“揭竿報國,束發從軍”。夏允彝兵敗投水自殺,完淳也于順治四年(1647)夏天被捕。在建康獄中,完淳還談笑如平生,作新樂府數十闕。投清明將洪承疇對他百般利誘,完淳終守節義,于公元一六四七年在南京被殺,時年十七歲。臨刑時依然意氣揚揚。
夏完淳,一個年未入冠的童子,又是一個擁有十卷詩的詩人。如果不是遭逢亂世,在他身后或許還會有幾個十七年,他的文采,他的詩格,將成就怎樣一個學者?我們不敢妄下斷言,但畢竟為此嘆息,深深嘆息。
上一篇:生不逢時的一代球王達西爾瓦
下一篇:生前寂寞的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