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臺灣土著民族及其不同部分
從現有的材料分析,在漢族移民入臺之前,大陸上已有兩次向臺灣移民,或經過福建或直接從福建移入。
第一次遷入臺地的是左鎮人和長濱文化的主人,他們生活于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為北京人的后裔,大體于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時向南遷,在距今一萬年至三萬年前通過閩臺間的大陸架即今天的臺灣海峽進入臺灣地區。左鎮人和長濱文化的主人,并不是長途跋涉直接從北方進入臺地,而是從北方南遷后在福建地區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后才移進臺地的。不久前,福建考古工作者在閩南東山島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塊人類右側肱骨殘斷化石,稱東山人化石,時間約距今一萬年左右。這可證明,舊石器時代東山已有人居住了。1988年5月福建考古工作者在閩西清流沙芙洞口村的狐貍洞里,發現距今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清流一帶已有人類活動了。無疑,這些清流人和東山人都是從北方遷來的。這些舊石器時代的左鎮人以及長濱文化主人、東山人、清流人,同是北京人的后裔,有共同的血統,他們移動路線是華北——清流——東山——臺灣。這樣,人們看到,臺灣早期人類與福建早期人類,有著血統的關系。臺灣歷史上曾有過飛人、雞距人、小黑人,后來不見了。有人認為,那些人有可能是左鎮人、長濱文化主人的后裔,后來因為不適應環境變化而被淘汰掉。也有人認為,他們屬于尼格利佗種人,來自菲律賓,除一小部分與南亞蒙古人混合以外,都在激烈的種族戰爭中被消滅了。
第二次遷入臺灣的大陸居民,是現在還生活在臺灣的土著民族即高山族(也稱山地同胞)的祖先,他們是在臺灣成為海島之后到臺地的,其最早遷入者約在距今6500年前,最遲者約在2000年至2500年前。他們在歷史上被稱為“東鳀”人、“夷洲”人、“流求”人和“東番”人等,晚近也有人稱之為“番族”(包括“生番”、“野番”和“熟番”),那是多帶有貶意的稱呼。高山族不是統一的民族,而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其語言、生活習慣等都不相同。如今高山族主要生活于臺灣的山區。
臺灣的高山族,約有四十多萬人,差不多占本省總人數的百分之二。高山族是比漢族更早來到臺灣的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已演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在平地上年代較久的并與漢族融合者稱為平埔族。平埔族乃統稱,由好幾個部分組成:凱達格蘭人(分布于基隆、淡水一帶),噶瑪蘭人(分布于宜蘭一帶),道卡斯人(分布于新竹、苗栗一帶),巴宰海人(分布于臺中),巴布拉人(分布于大甲溪和大安溪之間),西拉雅人(分布于臺南、高雄、屏東一帶),水沙連人(或稱為邵人,分布于日月潭附近),巴布薩人(分布于彰化大肚溪以南),安雅人(分布于嘉義和南投一帶)以及雷郎人等,住山區的稱山地同胞,住平地的稱平地山胞,人口約十萬左右,現已和漢族人很難區別。另一部分是受漢族影響較小,迄今多數仍居住在山區,并且保持著本民族原有習俗和語言者,稱高山族,人口約三十三萬左右。現時臺灣的高山族,主要是指后面這部分,按他們的種族和文化特征是屬于蒙古人種的一個分支,明清時稱“番族”,在日本統治時期稱為高砂族。1945年臺灣光復后才改稱高山族。高山族按不同的習俗和語言,實際上可分為九個部分(或稱九個族群):泰雅人,7.6萬多人,居臺灣中部,分布在埔里以北的山區,有人稱之為高山族的代表;布農人,3.5萬多人,居住于中央山脈偏東之最高山地,分布在關山和玉里一帶;曹人(也稱朱歐人),7100人,居住于玉山以西的阿里山一帶;賽夏人,約3900人,居住于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帶;魯凱人,約6300人,分布在阿里山以南大武山以北地區;排灣人,6萬多人,與漢族接觸最早,居住于大武山以南到恒春一帶;卑南人,約8000多人,居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海岸地區;阿美人,約12萬人,是高山族人口最多的一部分,居住于臺東縱谷地帶,即花蓮和臺東一帶,多數在平地,文化程度較高;雅美人,約3500人,居于蘭嶼島,同外界接觸較少,多從事漁業為生。高山族大多居住在貧瘠、偏僻的山區,經濟、文化較落后,但因所處的具體環境和外界影響的不同,各部族間的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其中排灣族已進入了封建貴族世襲制社會;而其他各族均不同程度保留著氏族制度的某些特征,過著半耕半獵的生活。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山族正在逐漸地漢化,跳躍式地發展。
不同部分的高山族遷臺灣來自的方向和時間不盡相同。不過,他們中的一部分來自福建一帶的閩越族即福建的土著族是可以肯定的。人們從臺灣考古發掘的遺物,即近幾年從臺灣各地發掘出土的各種陶器中看到,它的形狀及制作方法,都與往日在大陸各地發掘的極為相似,那可認為是大陸文化對臺灣的延伸。
關于高山族的來源,陳碧笙先生在《臺灣地方史》一書中,提出一條線索。他說,現在的臺灣土著居民,不論是屬于北部山居人(舊史所謂“生番”,“野番”),或者南部沿岸平埔人(所謂“熟番”或“平埔番”),大部分都是屬于南亞蒙古人種的原馬來亞人的后裔。原馬來亞人的祖先最初發源于亞洲北部大陸,一支沿東部海岸南下,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南部沿南地區,古代叫百越(有于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等);另一支越長江上流南下,分布于五嶺以西的西南峽谷地區,叫百濮。大概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或晚期,有一支越族自我國東南沿海分數批渡海到了臺灣,一部分留下來與先住在那里的矮黑人相融合,后來大概就成為泰雅、賽夏、布農、朱歐等人的祖先;又一部分繼續南移到菲律賓、加里曼丹、蘇拉威西諸島,也與當地的尼格利佗種人相融合,成為原馬來人的某些支系。有段石錛很可能就是古越族制造、使用并傳播到臺灣及南洋諸島去的,大約在同一時期,有幾支越人和濮人也分作若干批到南洋群島,與古印度奈西安種人相融合,成為原馬來人,大部分馬來人留下與原住那里的尼格利佗種人相融合,成為后來的真馬來人,沒有同尼格利佗人融合的部分,后來有一支經由菲律賓移入臺灣,這些人大概就是排灣、阿美、卑南、雅美和平埔等人的祖先。這樣,從大陸出發的兩支南亞蒙古人種,最后仍在臺灣匯合,北部泰雅人、賽夏人、布農人、朱歐人的祖先應是最早到達臺灣的,他們來自大陸,所以至今仍保持古越、濮諸族的一些文化特征,如缺齒、去毛、紋身、黥面、獵首、吹口琴、著貫頭衣、住干欄屋、行崖葬及室內葬,腰機紡織以及父子連名等。在南部,排灣人到達最早,以大武山為發祥地,最初住在平地上,后因敵不過文化比較先進的平埔人才退入山地。平埔人大概于1500至1600年前遷入臺灣,占據西部、西北部和東北部沿海地區。卑南人、阿美人也相繼而來,占據東部。雅美人來得晚,于公元6至8世紀間遷入紅頭嶼。
中國古代有“閩在海中”之說,那是指閩越族在海島中。閩即閩越族。閩越在歷史上雖有“閩”和“越”的不同稱呼,實是同一的,初時閩為族名,越為國名,后來合而為一了,成了閩越族(百越族的一個支系),因為他們的活動地區分布于我國東南沿海,所以后來泛指沿海地區的土著民族,最后則成了福建古代土著民族的專稱。人們可以這么說,閩即越,即蠻、即番。臺灣土著民族曾被稱為“番族”,自是與此有關,因為臺灣的土著民族有的系來自大陸,來自福建的土著族即閩越族,所以一直保留著大陸古代的一些神話傳說,如泰雅人、布農人的“征日”傳說,即把天上多余的日打下來的傳說,那無疑是來自后羿射日的神話;有的一直保留著閩越族的崇蛇習俗;有的在住房建筑方面仍和古代閩越族的形式一樣,等等。這些也都證明,臺灣土著族與福建土著族即閩越族有血緣的關系。
從史籍記載看,早在先秦以前,臺灣曾是越國的勢力范圍,由于這種關系,遷居臺灣的閩越人,與大陸的越國人時有往來。后來又為什么不來往了呢?主要因為大陸實行海禁政策,特別是由于秦始皇、漢武帝等封建統治者多次下令遷徙沿海越人到內地,其結果必然使臺灣與大陸相隔離。此后兩地同胞也就失去了聯系,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試圖再恢復先秦時與臺灣的那種關系和聯系,為此,便有黃龍二年(230)征夷州的事發生。這次吳國統治者派衛溫、諸葛直率將士萬人渡海,攻打夷州,可惜沒有成功,反使士卒死了十之八九。這是一次得不償失的舉動,統帥衛溫、諸葛直因此坐牢、殺頭。吳國人沈瑩可能當年參加過這場出征作戰,后來年老時根據回憶,寫成了《臨海水土志》一書,介紹當時夷州的許多情況。從《臨海水土志》一書中,人們不難看出,當時的夷州除了今日的臺灣,不可能有別的地方。那里所描寫的“山夷”人即夷州居民的風俗民情,多與越人相同,這也不難證明,臺灣居民中至少有一部分與大陸越族人同屬于一個種族,也就是說,他們是從大陸遷去的。
夷州到了隋代稱流求,《隋書》載,隋代的統治者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活動。第一次掠人而返,第二次取布甲而返,最重要的是第三次于大業六年(610)發兵萬余人打流求,去了一個多月,戰果是虜男女數千人而歸。這數千人可能是數百人之誤。他們把虜到的人安頓到什么地方呢?明末福建人何喬遠在其《閩書》中明確講到,隋代掠琉球(流求)五千戶,居福清福廬山的化南、化北二里。有人對此作了考證,認為五千戶當為五十戶,二百多人。福廬山也叫郭廬山,福廬山的化南、化北,在今福清縣龍田附近。有人說這是臺灣人民移居大陸之始。到了元朝大德元年(1297),福建省平章政事高興,派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率軍隊到琉求(臺灣)察訪,帶回了一百三十多名土著族人,在福建住了一些時間,于第二年又將他們送回臺灣。可見,早期兩地還是有聯系的。歷史上閩臺兩地人民的來往,雖有間斷過,可沒有停止。這里人們不難看出臺灣土著族(高山族)與福建的淵源關系。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京戲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傳統建筑·臺灣的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