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學
我國的金石學,經過漢唐以來的資料積累和初步對金石資料的認識與理解,終于在宋代形成了專門的學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五代大混亂和倫理破壞殆盡情況下建立的北宋王朝,迫切需要維護統治秩序,恢復禮制,獎勵經學。這是金石學興起的政治原因”(夏超雄:《宋代金石學的主要貢獻及其興起的原因》,《北京大學學報》,1982年,第1期)。一些金石學家鼓吹“圣人制器尚象,載道垂戒,寓不傳之妙于器用之間,以遺后人”。“發明圣人奧義微旨于數千百載之后”,“聞一器捐千金不少靳,既得,欹磨探考,稽征《詩》、《書》、百氏,審禘若符契乃已”(《籀史》)。宋代金石學的形成,正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
此外,北宋時期“城市經濟的繁盛,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文化傳播手段的普遍應用,則為金石學的發展準備了物質條件”(夏超雄:《宋代金石學的主要貢獻及其興起的原因》)。城市的繁榮和商業的發達,使金石拓本和文物參加了商品交換,具有了商品價值。薦福寺有歐陽詢所書的名碑一通,“墨本值千金”。曾有人一下子就“具紙墨打千本,使售之京師”(僧惠洪:《冷齋夜話》)。宋代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二十一歲還是太學生時,為了在大相國寺“市碑文”,不惜質衣,“取半千錢”(《金石錄》后序)。拓本成為商品,擴大了金石資料的流傳范圍,從而使研究者更為增多。與此同時,金石文物也成為商品。《石林避暑錄話》卷三載,“宣和間內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漢遺物,無敢隱者,悉獻于上。而好事者復爭尋求,不較重價,一器有值千緡者。利之所趨,人競搜剔山澤,發掘冢墓,無所不至。往往數千載之藏,一旦皆見,不可勝數也”,又誘發了盜墓之風的熾盛。金石文物的不斷出土,競相為公家(內府)和私人所搜購收藏。據《考古圖》和《續考古圖》等書所列公私收藏金石文物者,“共計七十處,除重復五處外,尚有六十五處,除政府及寺院五處外,私人收藏者有六十家” (參閱衛聚賢: 《中國考古學史》,第69—76頁)。公私收藏金石文物的盛行,為宋代金石學的研究提供了大批第一手的珍貴資料。宋代的金石學者,在“禮家,明其制度。小學,考其文字。譜諜,次其世謚”(《公是集》卷三十六),“或探其制作之原,以補經傳之闕亡,正諸儒之謬誤”(《考古圖》序)的原則指導下,出版了一批專門的金石著作,這是和宋以前的金石學“蘊釀時期”所根本區別的。宋代出版的一批金石著作,代表了宋代金石學的研究水平。
上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孔學在先秦的傳承
下一篇:譜牒學·家譜的收集與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