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學·我國傳統金石學在考古學史上的地位
所謂“金石學”,就是“研究中國歷代金石之名義,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圖像之體例、作風,上自經文考訂,文章義例,下至藝術鑒賞之學”(參閱朱劍心:《金石學》,第3頁)。金石學的所謂“金”,即“吉金”,主要“以鐘鼎彝器為大宗,旁及兵器、度量衡器、符璽、錢幣、鏡鑒等物,凡古銅器之有銘識或無銘識者皆屬之”。而所謂的“石”,又稱為“樂石”,主要“以碑碣墓志為大宗,旁及摩崖,造像,經幢,柱礎,石闕等物,凡古石刻之有文字圖像者,皆屬之”(參閱朱劍心:《金石學》,第3頁,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新一版)。“金石”二字連用為一詞,較早應見諸先秦文獻《墨子》。《墨子·天志中》“書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后世子孫”。這里的“金石”,即指奴隸主統治階級把發生的大事或所獲的殊榮銘鑄在銅器,或勒刻上石,以求不朽并戒后世子孫“永寶用”的文字而言。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各國諸侯相競“刻金石”以記其“成功盛德”。就是秦始皇本人,也對此大加效法,身體力行。“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史記·秦始皇本紀》)。但是,用“金石”來界定一門學問,即“金石學”的正式使用,應自宋代開始。宋朝學者曾鞏最早編有《金石錄》一書(書已失傳),其后趙明誠又編成《金石錄》為書名的著作。鄭樵在編纂《通志》時,把“金石”列為二十略之《金石略》。自宋代把“金石”做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金石學以后,標志著這門自秦漢以來經過長期蘊釀的學問,有了專門的研究對象和積累了大批資料,金石學形成了。
作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近代考古學的“蘊釀時期”的傳統金石學研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經過秦漢以后歷經隋、唐的長期“蘊釀”,到宋代正式形成專門的學問——金石學。其間經過元、明的中衰,到清朝初年再度復興,清朝末年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隨著清末民初中國近代新史料的大發現和西方先進史學思想的傳入,傳統金石學被注入了新的血液,發展為已非昔日同日而語的“古器物學”時期。而隨著我國近代考古學的形成,田野考古學的科學方法被金石學研究所應用,因而將傳統金石學研究納入了考古學研究領域。從此,金石學研究已成為考古學研究的一部分,而“傳統的”金石學研究也就不復存在了。
上一篇:墨學
下一篇:音樂學·氏族社會時期的音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