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學
墨家學派產生于戰國前期,是當時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學派之一。戰國中期的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上》)戰國后期的韓非將墨學與儒學并稱為 “顯學”,意即顯赫一時的學說。
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多數人說他是魯人,也有人說他是宋人,楊向奎認為他原籍宋國,后來長期居魯。張知寒考證墨子故里在今山東滕州市。
墨子生活的時代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梁啟超認為他生于周定王初年(前468—前459),卒于周安王中葉 (前390—前382),享年80歲左右。
墨子自稱賤人。據記載,他能造車轄、守城器械以及能飛的木鳶,是個技藝很高的工匠。生活清苦,居無定所,煙筒沒有熏黑就搬家,這正是小手工業者生活流動的表征。
墨子早年學儒術,因為不喜歡儒家繁飾禮樂,厚葬久喪,而改從大禹之教。實際自立學派,授徒講學,游說諸侯。先后到過魯、宋、衛、齊、楚等國。并組織了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首領稱鉅子,世代相傳,門徒對鉅子絕對服從。經常為墨子服役的弟子有180人,皆可使赴湯蹈刃,死不旋踵。
墨家的著作,集中在《墨子》一書中,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大部分不是墨翟自著,而是三四傳弟子綴集其言談及后學著作而成。依今本次序可分為五組:一、《親士》等七篇,是十論的補充,可能作于十論之后; 二、《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等二十四篇,是十論的代表作,除《非攻》《非儒》外,各篇皆迭稱“子墨子曰”,蓋門徒按不同主題分別編輯墨子談話或演說而成文;三、《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后人稱《墨經》或《墨辯》,是后期墨家所作,多討論邏輯和自然科學命題; 四《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四篇是語錄體,是墨子游說王侯將相及弟子門人問對的記錄,《公輸》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五、《備城門》以下十一篇,講防御敵軍攻城的技術措施,屬于墨家后學所撰寫的兵技巧家著作。除《墨子》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墨家著作五種:《史佚》、《我子》、《田俅子》、《隨巢子》、《胡非子》; 今皆不存。
墨家學派的基本思想即墨子本人所概括的十大主張。
上一篇:通鑒學·司馬光生平及其思想
下一篇:金石學·我國傳統金石學在考古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