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者必敗的典型
俗話說:商場如戰(zhàn)場。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要想經營成功,必須靠實力,靠機謀,靠產品的高質量和適銷對路。盡管方法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若是靠投機,即便一日成功,也難保長久。香港佳寧企業(yè)集團的暴起暴落即是投機失敗的典型。
佳寧集團成立于1977年7月,崛起于1979年香港炒地皮生意大為紅火的時候。該集團以快速、多變的手法,高得驚人的報價,受到香港房地產界的矚目和眾多銀行的青睞。短短五年,佳寧就已成為擁有幾百家企業(yè)的企業(yè)集團,一躍而成為亞洲地區(qū)最著名、神秘的房地產大企業(yè)集團。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在一片繁榮現象的背后,佳寧早已蘊育著一場危機。1982年底,該集團宣布,因負重債,無力償還,宣告破產。其債務額達10億美元。這一消息震驚了香港產業(yè)界。
從外表看來,佳寧的結局令人吃驚和難以理解,但若從佳寧集團內部的經營作風和手段來看,就會明白,這一結局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佳寧集團的創(chuàng)辦人陳松青明白,要想在強手如林的香港房地產生意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就不能亦步亦趨循他人常規(guī)之法,只有靠投機,利用他人資金來達到目的。陳松青慣用手法是:付出最高價,但以緩期付款方式買進,并且盡量以佳寧股票代替現金支付,然后利用購入的房地產向銀行作擔保,套取現金,一部分以此支付到期欠款,剩余部分作購買其它產業(yè)的訂金。比如佳寧在1978年購買元朗地皮時,開價1850萬港元的投標最高價,而合同中卻載有延期付款的條約。事后,佳寧以這塊地皮和其它兩幢較小的寫字樓向銀行至少貸得6000萬港元的款項,僅此一項就已超出買入價的2倍。佳寧以這筆貸款,或支付到期的款項,或再購買其它物業(yè),以此再向銀行爭取到現金。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佳寧生意象滾雪球似地越做越大。
在處理佳寧股票時,陳松青的做法也很獨特。他把股票以低于市場價格售給銀行以換取銀行貸款,但銀行必須持有股票一段時間才能再作處理。佳寧這一招可謂“一箭三雕”,即得到了租金,穩(wěn)定了公司的短期股票市場,又縮小了佳寧股票的范圍。
佳寧的做法騙取了人們的信任,各銀行也競相給佳寧貸款,連以情報
準確而著稱的匯豐銀行亦不例外。佳寧有了銀行靠山,更是有恃無恐,大肆投機,在短時期內建起了佳寧王國。
但是,借債是要按時還本付息的。若經營狀況好,回收利潤有保證尚能維持一個階段,而佳寧集團由于經營方針上的錯誤和管理上的混亂,從一開始就賠本,只得靠長時間的拆東墻補西墻。最后暴露出廬山真面目,1982年,佳寧無法清償到期的10億美元貸款和以股票作押的65000萬港元貸款。在乞求銀行允許延期償款和增加貸款無望的情況下,被迫宣布破產。
佳寧集團的暴起暴落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企業(yè)的發(fā)展必須量力而行,穩(wěn)扎穩(wěn)打,必須有正確的市場經營戰(zhàn)略,有效而且適當地利用資金,這樣企業(yè)才能生存,才能發(fā)展。而投機是保不了多久的。而諸如銀行這樣的企業(yè),經營時必須按規(guī)章辦事,摸準行情,切忌不分優(yōu)劣,一哄而上。否則,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上一篇:投機政治家呂不韋的結局
下一篇:投江的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