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制·唐代科舉制度的確立·進士行卷及選士中的經術與文學之爭
1.進士行卷與通榜
行卷,應試考生將自己素日所作較佳詩文投呈給當時的名公巨卿及文壇上有名望地位的人,以求其賞識并向主考官推薦,以增加及第希望??忌€可直接向主考機關尚書省禮部行卷,稱“省卷”或“公卷”。
與行卷伴生的是通榜。在省試之前社會名流、達官貴人、文壇巨子與主考官相互通氣,共同擬定舉子才德聲望的“榜帖”(名單),稱作“通榜帖”,簡稱“通榜”。行卷的目的在于求助他人為之延譽通榜??芍芯韺崬椴炫e制的孑遺。
2.經術與文學取士之爭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科考中,始終貫穿著經術與文學考士之爭。調露二年(680)劉思立建議進士加試雜文,考以詩賦。廣德元年(763),禮部侍郎楊綰上疏條陳自進士加試雜文后的積弊,自此,經義或詩賦試士之爭進入了高潮。至晚唐,經術與文學之爭和朋黨傾軋交織在一起,爭論激烈達白熱化程度。長于經術的“李黨”力主廢詩賦取士。長于文學、詩賦的“牛黨”則力護詩賦取士。劉海峰在《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中認為之所以有這場爭論,其一,是受魏晉南北朝以來重文風尚的影響,其二是儒家學說在唐代未取得獨尊的地位,其三是最高統治者愛尚文學,其四是貴重文學的社會風氣所致。
與經術文學之爭重迭相關的是明經與進士科的對立。明經重經術,進士貴文學,這是兩條不同的入仕途徑。宋代,經術與文學之爭,進士與明經之對立統一于進士一科之中。進士科考經義、詩賦、時務策,明經科與進士科合二為一。
上一篇:簡牘學·創立期(二十世紀初)·近代中國簡牘學的開山之作——《流沙墜簡》
下一篇:通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