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
20世紀第一個春天,人們在河西走廊的鳴沙山莫高窟石室發(fā)現(xiàn)了一批書,這批被稱為“敦煌遺書”的文獻中有這么一首詩,大意是,你我兩個好比泥人,將兩個泥人一齊打破,仍用這堆泥再捏一個你,再捏一個我,到那時候,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這“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正是中華民族大發(fā)展、大融合的絕妙寫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僅漢族統(tǒng)治者和漢族人民為民族融合做出了努力,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中一些有作為的政治家,也在客觀上為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其中著名的有鮮卑族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鮮卑族在三國時代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他們在中原地區(qū)取得政權(quán)后,開始了封建化的過程。鮮卑貴族在生活上要求得到較高的物質(zhì)享受,在文化上也樂于吸取文明較高的漢族文化。
當時,他們和漢族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在經(jīng)濟上封建化的客觀現(xiàn)實,又使他們和漢族有融合的一面。北魏孝文帝認真地分析了這一形勢,為了適應這一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消除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他拉攏漢族貴族階層,主動接受和吸取漢族文化的長處,通過遷都洛陽和漢化政策等具體舉措,大大加快了黃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步伐。
北魏原來的都城是偏北的平城。孝文帝為了更快地接受封建文化,決心把都城遷到洛陽。開始,這一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強烈反對。孝文帝一一找這些貴族談話,說明平城不能作為文治的中心,爭取了他們對遷都的擁護。
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為名,發(fā)兵20萬向洛陽進軍。大軍到洛陽后,他表示還要南進,群臣一看遠離故土都紛紛跪下,請求不要再南進了。
這時,孝文帝講,你們既然不想“南伐”,那么就必須按我的旨意做:遷都洛陽。同時,孝文帝下令說,愿意遷都的站在右邊,不想遷的站在左邊。這時,所有隨軍貴族、官員都紛紛站到了右邊,左邊空蕩蕩的。孝文帝高興地勒住馬宣布不“南伐”了,定都洛陽!
不久,洛陽城花團似錦,各族人民一片祥和。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學講漢話,并把鮮卑姓改為漢姓。如孝文帝自己姓拓跋,改為姓元,所以史書上記載拓跋宏也為元宏,還有把鮮卑姓獨孤改漢姓為劉等等。
他還以法令形式告知天下,要改革鮮卑族一些舊的風俗習慣,學習漢族歌舞、詩賦等先進文化,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和漢人結(jié)婚,他還娶漢族大姓為后宮,以示提倡。在土地田畝制度、政權(quán)統(tǒng)治等許多方面,孝文帝都采用漢族的一套封建制度。
這些措施,擴大了他的統(tǒng)治基礎(chǔ),爭取了漢族士族階層對北魏統(tǒng)治的有力支持。但是,改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些措施也遭到了一些鮮卑族頑固貴族的反對。一些懷舊勢力還策劃太子拓跋恂發(fā)動叛亂,來推翻孝文帝的統(tǒng)治,以此來反對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孝文帝得到消息后,毫不客氣,不但罷了一些鮮卑懷舊貴族的官,還把太子恂囚禁起來,直到廢為平民。一些貴族多次在平城起兵,陰謀自立一國,也多次被孝文帝嚴厲地鎮(zhèn)壓下去。以后,各項改革措施逐漸推行下去,得以實施,大見成效,給北魏政權(quán)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帶來了一些興旺景象。
北魏孝文帝的開化政策,使北方各族在經(jīng)濟、文化、風俗、習慣上漸趨一致,為華夏各族大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上一篇:大器晚成的崔林
下一篇:宗愨少年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