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建筑·開封善義堂清真寺
善義堂清真寺位于開封市鵓鴿市街路西,系清代甘肅行商客人所建,故又名甘肅寺。該寺創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緒十三年(1887)落成,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善義堂清真寺初為一所具有教育職能、兼可議事禮拜的“善義堂”,而非完全意義上的清真寺。據資料記載,寺院建成時有大殿十楹,拜殿七楹,兩廂講堂十楹,西廂學房六楹,門房二楹,經學堂十五楹,群房二十九楹,后殿二楹,耳房四楹,三門五楹,大門二楹,浴堂十楹,門面房十九楹,后門一楹,共計房一百二十二楹,規模龐大。1901年慈禧由西安返京路過開封時親書“善義堂清真寺”匾以賜之,從此它成為以舉辦宗教活動為主的場所。教民又于寺南側建清真女寺一所。善義堂清真寺當時占地十余畝,有房一百余間,極為宏闊,現寺院坐西朝東,存有一進院落,有大門、廊房、南北講堂及禮拜大殿等建筑,皆為一層。此外還有清代石碑三通。
大門為卷棚式門樓,灰筒瓦屋面。墀頭磚雕精美,柱間木雕垂柱、雀替均工藝高超,形象生動。
廊房明間東連大門,為四檁卷棚式,灰筒瓦屋面,進深一間,面闊三間,其南北兩端又與南北講堂前廊相連。廊房明間西側設有四扇屏門,雕有阿拉伯文字及博古花卉圖案,門上部懸有“清真寺”匾額。
南北講堂皆為面闊五間的五架前廊硬山式建筑,干槎瓦屋面,銀錠花瓦脊。檐下花板、雀替、垂柱等雕有圖案。其前廊與廊房及禮拜大殿相互貫通,形成環繞天井院的通道,使人在院內可避風雨。兩講堂西端都有圓拱券門通向禮拜大殿,南、北講堂券門之上各有“以來”“亙古”磚雕匾額。
禮拜大殿為善義堂清真寺的主體建筑,體量龐大,由前(東)、中、后(西)三座硬山卷棚式建筑和后窯勾連搭而成。建筑屋面為灰筒瓦,各單體建筑之間以天溝連接,從而構成了一處面積宏闊、寬敞高大的禮拜場所。整個建筑東高西低,平面呈現“凸”字形。前卷棚面闊七間,為明三暗四形式,稍間和盡間隱入南北講堂山墻之后。兩側盡間西端還各有一圓拱券門,通往后(西)院。前卷棚構架為七架前后帶雙步梁式,兩山及屋面卻是卷棚圓山式,建筑形式極為獨特。中卷棚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構架為七架式,高度較前卷棚略低,山面和屋面亦為卷棚圓山式。后卷棚為七架后雙步梁式構架,高度與中卷棚基本相同,兩山亦各開有側門。其山面和屋面形式同其他卷棚。后卷棚明間西端尚有一間后窯,內供奉阿拉伯文經典。
整個院內建筑布局緊湊,裝飾精巧,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傳統建筑融合的重要實例。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全景(張武軍提供)
大門(張武軍提供)
廊房墀頭上部盤頭(張武軍提供)
禮拜大殿前卷棚構架(張武軍提供)
上一篇:伊斯蘭教建筑·開封東大寺
下一篇:古代城址·開封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