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歷法
沈括對天文、歷法和算學,都能精通,并且有重要的發現。同時他對于不隨流俗,能務實學的讀書人,是推誠相與,切磋琢磨,唯恐不及。當時“布衣”衛樸是精于天文歷算的專家。沈括在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以太史令主管司天監時,推薦衛樸入監任職,在沈括主持下,衛樸歷經五年的實測和推算,完成了較前歷法更精密的 《奉天歷》。沈括在《筆談》里三處提到衛樸: 一是在第139條,沈括指出《崇天歷》和《明天歷》對日月蝕推算的錯誤,“至熙寧五年,衛樸造《奉天歷》,始知舊蝕法用日平度,故在疾者過之,在遲者不及?!冻纭?、《明》二歷加減,皆不曾求其所因,至是方究其失”。二是在第148條里,沈括說當時司天監的歷官“皆承世族,隸各食祿,本無知歷者”。這些人不學無術,卻嫉妒衛樸的高明技術,屢次攻擊、刁難并企圖陷害衛樸?!皹阒畾v術,今古未有,為群歷人所沮,不能盡其藝,惜哉!”三是在第308條里,沈括詳載了衛樸的事跡。衛樸是個奇才,精于天文歷法,對于算數,聽讀即能成誦,“運籌如飛,人眼不能逐”。其歷算遠遠超過他的前人。沈括的記述,給后世留下第一手資料,阮元編寫《疇人傳》、陸心源纂輯《宋史翼》為衛樸寫下傳記,主要就是根據沈括的記載 (楊渭生《沈括對歷史學的貢獻》,載《沈括研究》)。
他對渾儀、浮漏 (水計時器)、影表 (測日影用)等天文儀器的研制都有許多創見。熙寧中,沈括為了準備觀測天象,推算歷法,大膽改革“更造渾儀,并創為玉壺浮漏,銅表,皆置天文院,別設官領之”(第149條)。并為此寫下著名的“三議”(《宋史》卷四八,中華書局,1977年,第958頁)。
他制造的熙寧渾儀,可通過渾儀的南北軸孔觀測北極星的位置,進而把極軸孔中心調整到北極星周日運動軌道中心點之上,亦即調整到北天極之上,從而使渾儀的極軸得到校正。沈括還對渾儀上用于照準天體的窺管的孔徑重新進行設計。從前,窺管的上、下孔徑大小相同,當觀測時,人目往往不能置于下孔徑的中心,致使光軸偏斜而產生照準誤差。針對這一弊病,沈括令下孔徑縮小,僅為上孔徑的五分之一,這樣就大大減小了人目偏離下孔中心的程度,有利于照準精度的提高。
另外,沈括還充分肯定并采納了北宋若干取消渾儀中的白道環的措施,讓天體的白道坐標用數字的方法去推求,其意是減少不十分必要的環圈對天區的遮掩,以便于觀測工作的順利進行。沈括的這些改進,經郭守敬(1231—1316)等人吸收、改進,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遂有了后世簡儀的出現(楊文衡等《中國科技史話》下冊,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第32—41頁)。
公元1074年,沈括又制造出一種設計精巧、結構新穎的新漏壺。有關刻漏的著述流傳至今的唯有兩篇,即 《浮漏儀》和《筆談》第128條?!陡÷﹥x》在現存的刻漏史料中以敘述詳盡見長。但原著有文無圖,且沈括所著的四卷本《熙寧晷漏》又早巳佚失,故《浮漏儀》的內容至今未能徹底通曉(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沈括改良了舒易簡等(1050)造的漏壺關鍵之處在于: 用一個中間帶孔(稱為“達”)的隔板(稱作“介”),把復壺分成左右兩半,右半部就相當于舒易簡等人所造漏壺的平水壺,右半部則相當于下匱。這里沈括既吸收了舒易簡等人設計思想的精髓,并創造性地加以應用,又使漏壺的級數與燕肅的蓮花漏壺相同,能夠利用漫流中表面張力的補償作用,補償粘滯性隨溫度變化時對流量的影響,從而消除溫度變化所引起的計時誤差,可達每晝夜誤差小于二十秒的精度(李志超、毛允清《刻漏精度的實驗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增刊〕,1982年)。達到了使漏壺精確化與簡約化的雙重效益。這是我國古代刻漏技術在宋代達到高峰的標志,代表了當時精密時計的世界水平(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在中國古代歷法已具有陰陽合歷的悠久傳統的情況下,沈括的十二氣歷廢除了陰陽合歷中的置閏之法,如第545條以十二氣為基礎來制定一年的歷法,是以太陽視運動為計算依據的陽歷,既簡捷易算,又對農事安排十分有利。引文中最后一段話,他自信地說:“今此歷論述當取怪怒攻罵,然異時必有用予之說者?!狈从吵錾蚶茖W的創新精神、勇氣和歷史預見性(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上一篇:天文學·概論:性質與功能·天學與王權及其特殊地位
下一篇: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宋代開始重視的單篇研究(《禹貢》《洪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