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伯言,本名議。吳縣(屬今江蘇省)人,世為江東大族。父陸駿,官至九江都尉。駿死,遜尚年幼,養于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家。時康與豪強袁術有隙,術將攻康;康急遣親屬還鄉。遜年長于康子陸績數歲,遂為康照管門戶。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仕于孫權幕府,后出為海昌屯田都尉,并領縣事。海昌(后改為鹽官縣,故城在今浙江海寧縣南)連年干旱,災荒嚴重。遜至,開倉以濟貧者,勸督農桑,百姓賴以生。時會稽(今紹興縣)、丹陽(今安徽當涂縣)、吳多散兵游勇,為亂社會,遜召募之。并以所召募者先后討平作亂多年之會稽山潘臨和鄱陽之尤突,為孫權所器重,拜定威校尉,以孫策(權兄)女配之,還數訪世務。遜曰:“方今英雄棋峙(相持),豺狼窺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權從其策,以為帳下右部督。
又有丹陽人費棧,受曹操印綬,扇動山越(古時,對江南少數民族總稱為百越,居江、淮山區者稱山越),為曹操內應,遜往討之。遜兵少,乃益施牙幢,廣布鼓角,夜潛伏山谷間,然后突然發起進攻,棧軍破散。遜遂以其弱者還鄉,強壯者為兵,得精兵數萬人。丹陽從此安定,遜還屯蕪湖。
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大將呂蒙為麻痹蜀將關羽,稱病還建業(今江蘇南京市),途經蕪湖。遜不知是計,謂蒙曰:“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后不當可憂也?”蒙曰:“誠如來言,然我病篤。”遜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欺壓)于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于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蒙不敢以實告,曰:“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蒙至建業,權問:“誰可代卿?”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隱而不露)。”權乃以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以代蒙。
遜至陸口(在今湖北嘉魚縣西南),致書關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疑,稍撤兵以援樊(今襄陽市之樊城)。遜即上報,陳其可擒之要。蒙即潛師而上。蒙至,即以遜為前部,迅速克公安、南郡(治所在今江陵縣)。十一月,遜破蜀將詹晏等及秭歸大姓文布、鄧凱,前后斬獲、招降凡數萬。十二月,擒殺關羽。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兼思奪回荊州,決計大舉東下。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正月,備自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縣)至夷陵界,首尾一百六十里,立數十營。權以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拒之。備數挑戰,吳將帥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采取以逸待勞之戰術,耐心等待時機,拒不出擊達半年之久。
閏六月,時值盛夏,蜀軍疲憊不堪,遜欲趁機全面出擊。諸將皆反對,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遜曰:“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夾擊)此寇,正在今日。”乃令先攻一營,敗歸。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此舉實為試探性進攻,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令各執茅草一把,以火攻之,一舉成功。旋令諸軍全面出擊,破備四十余營。蜀軍土崩瓦解,死者數萬,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舟船、軍資盡失,劉備狼狽逃回白帝城。此乃著名之夷陵之戰。
初遜部將孫桓,被蜀軍圍于夷道(故城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求救于遜。遜不從,諸將不滿,問:“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孫桓)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孫桓亦不滿。及劉備敗奔,其圍果解。桓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
遜方受命為大都督時,其部諸將,或孫策舊將,或公室貴戚,故作自大,不聽調度。遜按劍曰:“仆雖書生,受命主上。”“軍令有常,不可犯也。”至劉備敗逃,諸將乃服。權聞之,問遜何以當初不處置違法諸將。遜曰:“諸將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權大笑稱善,加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劉備敗逃白帝城后,吳將徐盛等人力主乘勝追擊。權以此問遜,遜曰:“曹丕(魏文帝,時曹操已死)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建議不應一意西追。未幾,魏軍果來犯。
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死,諸葛亮主政,與吳連和。權每與蜀書,常過示遜;如有不妥,令改之,并刻印付遜,以印封行之。
七年(公元228年)五月,孫權使鄱陽太守周魴詭稱降魏,誘魏大司馬曹休出兵。休果中計,率步騎十萬以應魴。遜為大都督,率軍擊之。休知見欺,但自恃兵馬精多,遂交戰。遜自為中部,三道俱進,沖休伏兵,追至夾石(在今安徽桐城縣北),斬獲萬余,獲車輛萬余,休之軍資器械略盡。遜凱旋至都,權令以御蓋覆之,所賜之物,皆御物上珍,時莫與之比。
八年(公元229年)四月,權即皇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縣),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九月,權遷都建業,留太子及皇子于武昌,以遜輔之,并掌荊州等三郡事。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權北征,使遜與大將軍諸葛瑾攻襄陽。遜遣親人韓扁奉表報,途中,被魏俘。瑾聞而懼甚,致書遜曰:“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底細)。”“宜當急去。”遜置之不理,仍催人種豆,與諸將下棋如常。瑾怪之,自來見遜問之。遜告以已守要害,密與瑾定計,果勝。遜對被俘者,皆加保護;對敵家屬,細心照顧;對亡其妻者,即給衣糧,厚加慰勞。鄰境懷之,紛紛來附。
赤烏七年(公元244年)正月,為丞相。時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權第四子)皆受寵,同住一宮。群臣多以為不可,權乃命分宮;二子由是有隙。衛將軍全琮遣其子全寄附霸,并以書告遜。遜回書曰:“子弟茍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琮不滿。而群臣有附太子者,有附霸者,相互仇視。長公主孫魯班(全琮妻,步夫人所生)與王夫人(太子母)有隙,數譖毀太子;及權有病,又言:“王夫人見上寢疾,有喜色。”權大怒,王夫人憂死,太子寵亦衰。霸之黨羽趁機共毀太子,權益惑。遜上書曰:“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書三四上,辭情危切,權不悅;太常顧譚(遜之甥)亦上書諫之,益不悅,貶譚。太子太傅吾粲因數與遜通消息,權殺之;并屢遣中使責遜。次年二月,遜憂恚而死。時年六十三。家無余財。
陸遜智勇雙全,尤善謀略,是吳國名將。他巧施計謀,致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繼而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還善于瓦解敵軍,優待俘虜及其家屬,安撫被占領地區百姓。為人正直厚道。有會稽太守淳于式表奏遜枉取于民。后遜至都,言談之間,稱式“佳吏”。權曰“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遜對曰:“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權曰:“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嚴于治理,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建昌侯孫慮(權第二子)于堂前作斗鴨欄,頗施小巧。遜正色責之:“君侯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用此何為?”慮即毀之。射聲校尉孫松(權侄),帶兵不整,削職。
敢直言相諫。黃龍二年(公元330年),權欲取夷洲(今臺灣省)、朱崖。遜諫曰:“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今兵興歷年,現眾減損。”“萬里襲取,風波難測。”“今驅現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反對出兵。權不聽,驅兵萬人征夷洲,得數千人而還,而吳軍死者十之七八。嘉禾二年(公元233年),遼東公孫淵背盟,權欲討之。遜表示反對,曰:“今天下云擾,郡雄虎爭,英豪踴躍,張聲大視。”權納之。
上一篇:《陸遜》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陳玉成》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