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
《周禮》、《儀禮》、《禮記》通稱“《三禮》”?!度Y》不成于一人一時,性質也不盡相同,《周禮》舊題《周官》,是講官制的書,王莽時才更名為《周禮》;《儀禮》初名《禮》,或稱《士禮》、《禮經》,是古代貴族禮儀的匯編;《禮記》則通稱《記》,是對《禮》的說解或對禮義的闡發,因此,漢人并不將這三部書相提并稱,也沒有“《三禮》”之名。到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儀禮》、《禮記》作注,于自序中云:“凡著《三禮》七十二篇?!弊源耸加?《三禮》 之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相傳周公曾“制禮作樂”,孔子也以禮樂教授弟子,歷代帝王則幾乎都以“禮治”相標榜,因此,古代禮制之周詳,世所罕見?!度Y》之學以禮法、禮義為主要內容,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歷來為執政者和儒家學者所看重,在唐代,《三禮》即被列入“九經”,至宋又被列入“十三經”,成為官方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范疇之一,它所涵蓋的內容也極廣泛,舉凡典制、職官、兵刑、財賦、祭祀、婚喪、聘迎、宮室、服飾等等,幾乎無不可包容于其中者。在封建社會中,禮具有鮮明的等級色彩,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玉帛鐘鼓只是完成禮儀的道具,它們的存在與變化,以及人物的進退揖讓,主要是要體現禮的等差。這種等級之禮并非只有政治色彩,它同時又投射出強烈的文化色彩,從中可以看到古人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上一篇:水利學·中西結合與傳統水利的發揚——現代水利史研究·三峽大型巖崩和滑坡的研究
下一篇:三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