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圖存—明清之際的儒學·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的幾個問題
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它引起近現代學者的極大關注,關于它的研究論著很多,本文就其中的幾個問題談一點己見。
《明夷待訪錄》究竟為誰而作
關于《明夷待訪錄》一書的書名,曾引起很大的誤解,章太炎《衡三老》說:“黃太沖以明夷待訪為名,陳義雖高,將侯虜之下問。”他從“明夷待訪”四字推測,黃宗羲此書是寫給滿清統治者的。以章太炎的學術地位作這樣的推測是極為草率的,“將侯虜之下問”一句判語實有玷黃宗羲的名節。雖然現代學者曾對此作過辯白,但因論辯多疑似之辭而顯得不甚有力,現仍有學者在黃宗羲的氣節上做文章。本文試對此進一步作些剖白。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 題解》中說:“余常疑《孟子》一治一亂之言,何三代而下之有亂無治也? 乃觀胡翰所謂十二運者,起周敬王甲子以至于今,皆在一亂之運,向后二十年交入‘大壯’始得一治,則三代之盛猶未絕望也。……然亂運未終,亦何能為‘大壯’之交。吾雖老矣,如箕子之見訪,或庶幾焉;豈因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秘其言也!”對于這段話,學者或許以為是很明白的,因而很少細作分疏。筆者以為,這段話反映了黃宗羲的真實心態,我們應當深入理解。下面就此作些疏解。
孟子有一個五百年一亂一治的歷史循環理論,他曾說:“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歲……”(《孟子·盡心下》)孟子當時所能把握的文明史還不很長,孟子而后的歷史并不能驗證這種歷史循環理論,這不能不引起作為大史學家黃宗羲的懷疑。例如,一亂一治是歷史發展的規律,那這種治亂的周期如何呢? 元末明初有位姓胡名翰字仲申的學者,有《胡仲子文集》行世,其中有一篇《衡運論》,傳述廣陵人秦曉山之說,將《周易》六十四卦分配成十二運,第一運,分配乾、坤、否、泰四卦,統七百二十年;第二運,分配震、巽、恒、益、坎、離、既濟、未濟、艮、兌、損、咸十二卦,統一千六百七十六年;第三運,分配大壯、無妄、需、訟、大畜、遁六卦,統一千一百五十二年,如此等等,十二運共統上下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年。黃宗羲在當時政治形勢幾近絕望之際,看到這樣的理論,很愿意接受它。他將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前477)作為第二運(亂運)的起點來推算,直到他寫《明夷待訪錄》的清康熙二年癸卯(1663)仍然是一亂之運未終,還須再過二十年,始交“大壯”,進入第三運(治運)。黃宗羲對年數的推算有很大差誤,這是舊史家常犯的毛病,我們且不去說它。
在胡翰的十二運中,“明夷”屬第四運。黃宗羲所言之“明夷”不是就運數說的,而是就其立身處境所作的比附。《周易》明夷䷣,卦象是離☲下坤☷上,離☲代表日,坤☷代表地,意謂日入地中。 本此卦象,《周易·象傳》說:“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象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意思是要像文王、箕子那樣處殷紂昏君無道之世,能夠“內文明而外柔順”、“內難而能正其志”。在清廷統治已近二十年之時,黃宗羲比況為“明夷”,視為黑暗時期,乃是取一種不合作的韜晦態度。當志無可酬之時,他寧愿相信胡翰的十二運之說和自己的推算,相信光復有日,那時他或者已不在世,但他希望他所條具的“為治大法”能夠得到日后明君的賞識。與黃宗羲同時的顧炎武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他在讀了黃宗羲《待訪錄》一書后,致函黃宗羲說:“天下之事,有其識者未必遭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古之君子所以著書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師之。”(《顧寧人書》)黃宗羲題其書為“待訪錄”即是將自己比喻為箕子見訪于周武王。這個“周武王”顯然不會是滿清統治者,而是代清而起的新的統治者。在黃宗羲當時是不相信滿洲貴族能統治很久的。可是三十余年過去了,黃宗羲作為八十余歲老翁仍然健在,而清政權越來越鞏固,社會也相對安定繁榮,并沒有出現他所期望的“大壯”之運,所以他極其無奈地說:“秦曉山十二運之言,無乃欺人!”(《破邪論·題辭》)其實十二運之說本來并沒有什么人相信,只是黃宗羲自己當時愿意信奉而已。
全祖望在《明夷待訪錄跋》中說:“原本不止于此,以多嫌諱弗盡出。”是說《明夷待訪錄》原稿有很多清廷嫌諱之語,因礙時未刻。其全本包括“留書”部分,全祖望發現《留書》時已是殘本,他作《重定黃氏留書·詩》云:
“證人一瓣遺香在,復壁殘書常出時。如此經綸遭世厄,奈何心事付天知。猶聞老眼盼大壯,豈料余生終明夷。疇昔薪傳貽甬上,而今高弟亦陵遲。”(《鮚埼亭集·詩集》卷七)
詩中“明夷”、“大壯”之語與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題辭》相應。近吳光發現《留書》殘稿中的《封建》篇認為“三代以后,亂天下者無如夷狄”。“夷狄”語顯指滿洲貴族,于此可證,所謂“待訪”云云不可能是“將侯虜之下問”。但宗羲自況“箕子之見訪”,也有考慮不周之處,箕子本是商朝臣子,不得已而接受新王朝統治者(周武王)的訪問。如果清王朝真像黃宗羲想的那樣,很快垮臺了,那他的“待訪”之語就不會發生誤會。可是清王朝延續統治了幾百年,代替明朝的新王朝沒有別的只是清王朝,那這種“將侯虜之下問”的誤解也就產生了。這也正應了全祖望“奈何心事付天知”的嘆惜了。
還需指出的是,判斷《明夷待訪錄》為誰而作,不應只就書名看,還應就內容看,就內容而言,它批判君主制度,呼喚民主制度,則其已超越了“氣節”一類的問題。侯外廬說黃宗羲“以箕子自居,不是指朝代的箕子,而是指歷史制度的箕子”(《中國思通史》第5卷,第157頁)。這是深契宗羲之心的見解。
士人民主論
關于黃宗羲是否具有民主思想,學界尚有分歧。有人肯定地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近現代民主思想的先驅,也有人認為他的思想只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延伸。邱漢生先生提出:“黃宗羲所主張的這種制度,與君主制不同,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它是在士人中的民主,不是平民之治。”(《黃宗羲論》,第255頁)細按《明夷待訪錄》原文,黃宗羲的確沒有全民民主的思想,而只是提出了士人民主的思想。既是士人的民主,那我們就不應以今天的民主意義去簡單理解它,而應探討它特殊的歷史內涵。
黃宗羲認為,君主不應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應列位于卿大夫之間,與卿大夫是同僚關系,而不是主奴關系。他還認為,天下之是非不能一出于朝廷,而應公其是非于學校,“太學祭酒,推擇當世大儒,其重與宰相等,或宰相退處為之。每朔日,天子臨幸太學,宰相、六卿、諫議皆從之。祭酒南面講學,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無諱”(《明夷待訪錄·學校》)。而祭酒一類的學官地位,乃有清議的推重與支持,“其人稍有干于清議。則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為吾師也’”(同上)。這是要治統服從于學統,學統服從于清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黃宗羲提倡的士人民主的意涵。問題是,為什么到了黃宗羲的時代,要提出學校與朝廷分庭抗禮,師儒與帝尊爭一日之長呢?“士”究竟反映(代表)了一種什么社會力量?
余英時先生著《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揭示了明中葉以后士商的變化,茲就其中資料撮述如下。大約在明中葉以前社會上“歆士而卑農,榮宦游而恥工賈”(《陽明全書》卷二五)。大商巨賈尚不敢與士比肩,至明中葉以后,商賈勢力大增,地位上升,何心隱《答作主》有“商賈大于農工,士大于商賈”之語,士、農、工、商的位次變而為士、商、農、工。士人多有“棄儒就商”者,甚至士非商則無以養,以至清代沈垚在《費席山先生七十雙壽序》中說:“古者士之子恒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為士。”歸莊《傳硯齋記》為身兼士商的嚴舜工而作,其文說:“嚴氏之先,則士商相雜,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為舜工計,宜專力于商,而戒子孫勿為士,蓋今之世,士之賤也,甚矣。”(《歸莊集》卷六)我們回頭來看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三》,其中說:“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則我們知道,宗羲是站在商工立場上講話的。他的士人民主論,已滲透著商工的精神。商工不像小農那樣滿足于自給自足,而是以獲取最大的利潤為目的。隨著其經濟地位的提高,而相應地要求其政治權力,因此這種代表商工利益的士人已與舊時的士人有很大的不同。
《原君》篇之得失
《明夷待訪錄·原君》鞭撻君主制的家天下,痛快淋漓,振聾發聵,其文曰:
“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亡,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這簡直就是撻伐君主制的檄文,在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中它也確曾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
但是作為一種理論,尤其是后來被作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理論,它未免顯得淺薄,這一點也是我們應該指出的。
《明夷待訪錄·原君》開篇便說:“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古之人有所異哉? 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黃宗羲開始就沒有弄清“私”乃私有制的產物,并不就是人的天然本性。宗羲要人人能“各得自私”,“各得自利”,而“設君之道”就是要君主拂逆其“好逸惡勞”的性情,做人民的公仆,正所謂:人人為自己,君主為大家。這在當時之時代未免太勉為其難。既然肯定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為人之本性,則后世君主膨脹其私欲,也就不是難以理解的。在國家的起源問題上,黃宗羲的思想尚不如唐代柳宗元的看法正確和深刻,柳宗元說:“彼(人類)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己,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封建論》)君長、國家都是人們之間的斗爭(階級斗爭)的產物。相比較而言,柳宗元的看法要正確得多。處在十七世紀的黃宗羲以及處在十九世紀末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民主派仍未能提出較為像樣的社會發展理論,這也不能不是中國思想界的悲哀。
上一篇:幽微章句—清代儒學·文化高峰·《四庫全書》:傳統文化的清理和總結
下一篇:清代儒學·群星璀璨·一代儒宗: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