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與宗教·河南回回民族的形成與伊斯蘭教
回回民族與伊斯蘭教是緊密聯在一起的,河南境內的回族全部信奉伊斯蘭教。河南的回回民族是在唐、宋和元朝兩個時期遷入的。
唐、宋時期,中國國力強盛,對外聯系頻繁,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商人來到中國,也帶來了伊斯蘭教。特別是海上交通發達的宋代,開廣州、泉州、杭州等地為港口,與阿拉伯人進行貿易。開封是北宋王朝的京都,又是大運河水運貨物的集散地,一些阿拉伯商人為便于貿易,就在這里長住。為適應他們宗教活動的需要,開封、洛陽(北宋的東、西二京)及周口、南陽等交通要塞便出現了清真寺。到這些交通要塞的阿拉伯商人,必須聚居在中國政府為他們指定的地點,即“蕃坊”之中。久而久之,“坊”就成為回族聚集地方的專用名詞了。今天開封的回民還把某一清真寺及寺周圍聚集的回民稱為“坊”。元朝成吉思汗曾征集大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以及原從中國西北地區遷往蔥嶺以西的東突厥人中的回紇人內遷中原,以便對西夏、金、南宋用兵。戰爭過后,這些內遷者一般都就地定居,被中原漢族稱為“回回”。這些“回回”在中亞都皈依了伊斯蘭教。元政府將這些回回集中在一起屯田。如《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八年七月,“庚子,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屯田。”至元二十六年“十一月丙午,回回、昔赤寶百八十戶居汴梁者,申命宣慰司繪其田。”引文中的“南京”“汴梁”皆指開封,當時的開封就是元朝的南京。集中屯田使回民有了固定的家園和賴以生存的土地,并逐漸形成了村落。人們把回民聚屯的地方稱為“回回寨”或“回回營”,從名字上亦可看出當年回民軍事屯田的性質。
“回回”經唐宋與元朝兩次入遷中原后,在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民族,即回回民族。回回民族的絕大部分是伊斯蘭教教徒,他們為舉行宗教儀式和傳授宗教知識,在聚居地修建禮拜寺,通稱清真寺。據統計,河南省始建于明代以前(包括明代)的清真寺就有一百三十余座,分布在河南省的開封、洛陽、南陽及某些縣城中。清真寺的建筑形式有阿拉伯穹窿式的,如博愛縣大辛莊清真寺、開封王家胡同清真寺;有中國傳統的殿宇式的,如開封東大寺、朱仙鎮北大寺、鄭州北大寺等。開封是北宋的東京,元代的南京,明代的周王府,清朝及民國時期的省會,是河南回民聚居久遠的地方,故清真寺多而建造時代悠久,有東大寺、北大寺、文殊街清真寺、西皮渠清真寺和鳳凰寺等共十三坊。
伊斯蘭教認為“回女本不宜聚禮”,故伊斯蘭世界只有男性可到清真寺參加集體宗教活動。20世紀20年代,河南穆斯林率先創設了女清真寺,如開封東大寺旁就有四處女寺,文殊寺、北大寺、家廟寺等附近也都有女寺;鄭縣有女寺三座、新野縣有女寺一座。繼河南之后,北京等地也陸續出現了女清真寺。
清真寺不僅供穆斯林禮拜,還是進行宗教教育的場所。伊斯蘭《圣訓》認為,“求學,在穆民的男女上是主命”。因此清真寺里都設經堂教育講堂,而在規模較大的清真寺中設學堂。如開封鼓樓西街的三民胡同清真寺(原名鳳凰寺),設有武學、阿文大學和漢文學校三學。其中學習阿文的有二十至四十人。王家胡同清真寺的阿文學校有一百多名學生,學習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等十三本經,培養出許多有學問的阿訇,故有“小麥加”之譽稱。善義堂清真寺設有私塾小學,學習漢文的四書五經。東大寺亦有“經書義塾”,學習伊斯蘭教經典、武術、阿文等。文殊寺與宋門外寺設清真女學等等。
中州回民大多經營小商業、小食品等。在長期的經營中,他們制作的食品一般味善色美,形成特色,是傳統風味的佳肴,如開封馬豫興桶子雞,名冠中州,與北京烤鴨齊名。又如“羊肉泡饃”、“羊肉涮鍋”等,皆為河南的風味名小吃。
上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教育·河南歷史上的官學
下一篇:中州文化·帝都與帝陵·河南境內的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