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藝術·儒學與中國建筑·美侖美奐
作為藝術的建筑,居住實用、教化實用之外還必須具備相應的審美基質。在用線條與色彩組成的空間造型中,讓人體味到完美的建筑形象所不可更替的審美感受。藝術的盡善盡美原則同樣適用于建筑。
線條。中國古代藝術的一大特點在于以線紋來組成形象,繪畫、戲曲、舞蹈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形成了內在精神的統一性。
就具體的形態而言,建筑也是通過線的連接、組合而完成的。因而,與其它藝術門類相通,建筑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線條的藝術特征。建筑主體的直線、斜線,頂部的曲線、弧線,以及這些線條所凝固而成的幾何立體組合,詩一樣富于靈感,樂一樣富于韻律,舞一樣富于造型,使建筑成了一種藝術的綜合體。
線條在建筑藝術創作中的變換使用,體現了空間意識的較早覺醒。人們把對世界的看法、對生命的認識、對美的感知,用只有人才具備的創造力,融進了線條交錯組合的建筑中,于是才有了“美哉室”的感嘆。
線條使建筑產生了節奏感,那規模巨大、平面展開而又有機相連的線條運作,抑揚頓挫,勾連呼應;線條使建筑也具有了流動美,或迂回曲折,或綿延有致。由此而產生了建筑的風格及建筑風格的思想體現。
裝飾。在建筑的主體之上加以裝飾,如人之衣飾,是不或缺的組成部分。傳統所謂“飛檐斗拱”之類的講究,說的就是裝飾的重要性。建筑裝飾具體內容繁多,與雕刻、繪畫工藝聯系密切,表達一定的含義。比如屋頂的龍、鳳、麒麟、龜、饕餮、螭虬等獸的造型,標志著對王權的保護;檐畫記錄歷史、描繪現實,渲染和諧安泰的氛圍;帶有福、壽、祿內容或格言之類的文字裝飾,蘊涵著道德倫理的精神,表達對完美、幸福人生的渴望。
北京故宮
裝飾不僅在建筑主體最醒目的部位,房脊、柱頭、窗棱、門環等等也盡顯用意,將政治的、實用的、審美的內含賦予其中,輔助建筑整體精神的體現。
色彩。中國的建筑是色彩建筑,較之西方傳統建筑,色彩為中國傳統建筑體現著不可替代的魅力。色彩的不同,即表達著不同的含義,色彩的不同搭配,即不同含意的組合。一般地,幾種主要色彩大致有這樣的內含:青—永久、平和; 紅—幸福、喜慶; 黃—權力、富貴;白—悲哀、平和;黑—破壞……。
色彩用以涵蓋天地萬物的陰陽五行有著內在的聯系,色彩配以五行為五色。木火土金水與青紅黃白黑分別呼應,恰如東南中西北的概念,體現著以帝王為中心的社會形態。可見色彩之于意識形態、之于生活細節的重要性。
紅是大面積使用得最為頻繁的顏色,應當是幸福祥和意念的一種寫照。大片醒目的皇城紅墻,張揚著濃重的現實情緒。用金銀來加強色彩的效果,也是一種手段。泥金、描金、灑金的工藝裝飾手法,使金碧輝煌的形式美中體現出充分享樂生活的意趣。
各種色彩有機地配合使用,從而使建筑具有了整體的色彩效果。傳統宮廷建筑的色彩整體感就非常強,金黃耀眼的琉璃瓦與藍天相映,屋檐下襯以藍綠色為主的彩畫,下邊是紅墻朱戶,白石欄桿與石基,產生了強烈明快的色彩效果。
構思。李漁把創作喻做“工師之建宅”,我們不妨反其道而用之,即建筑之創意正如文章的構思。“何處建廳、何處開戶”之類的設計思想,就象要將文章做得漂亮一樣,建筑也應當具備藝術審美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觀因素。
古代建筑集民族意識形態、審美心理結構、多種藝術門類的特征于一體,無論是建筑內部結構、建筑群落、城市布局,還是亭臺水榭、雅園趣景,都是創造性思維的藝術產物。
古都北京城,特別是城中宮廷建筑的設計與營建,體現了明清建筑的最高水平。它們通過平面布局與立體造型,并結合雕塑、彩畫、裝飾等多種因素,將政治的、宮廷生活的實用需要與包含著哲學思想的建筑主題巧妙和諧地融為一體,其構思體系可謂縝密而完整。又如天壇祈年殿,矗立在三層高大的圓形白石臺基上,大殿平面作圓形,三重檐逐層向上收縮,深藍琉璃瓦金頂,紅柱彩畫,造型穩定,色彩絢麗,整個構思體現了壇廟所具有神權與政權相結合的特點,達到了藝術審美的極高境界。
園林的儒雅風范,園林的音樂化、情緒化,同樣能顯示建筑構思的妙筆生花。封建后期興起的園林建筑,雖然打破了宮殿建筑的均衡對稱,但仍以構思完整、布局有機為特點。它運用各種方式與技巧,使得建筑群體與自然山水景色契合于一體,讓居住的環境具有了更為開闊的整體美。而這一切又沒有離開傳統建筑平面鋪展的實用的、入世的、面向生活的基本精神,從而仍然延續著自儒學建立以來建筑風格、建筑內含的人文線索。
上一篇:宗教與祭祀·儒學宗教祭祀的深遠影響·維系封建宗法文化
下一篇:近現代海外儒學概覽·歐美·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