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天山文化—中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眾多民族創(chuàng)造的豐富文化
迄今為止,在新疆地區(qū)發(fā)掘出的最早的人類遺址遺物,都屬于距今一萬年以內(nèi)的新石器時代。在一些新石器時代或稍后的人類墓葬中,考古學(xué)家們發(fā)掘出很多當(dāng)時居民的干尸和骨骼。經(jīng)過測量和分析,發(fā)現(xiàn)他們分別屬于不同的種族。他們中有高鼻深目,滿頭金發(fā)的歐羅巴種,也有寬臉細眼、鼻子較矮的蒙古人種,還有一些介于兩者之間的種族。這些居民往往穿著特點鮮明的民族服裝,戴著別致的裝飾品。這說明當(dāng)?shù)氐脑季用窨赡軄碜灾茑彽母鱾€方向,與東方和西方都有聯(lián)系。自有歷史記載以來,新疆地區(qū)的民族有羌人、漢人、塞種人和來自印度、西亞甚至歐洲的雅利安和伊蘭種人。后來先后又有烏孫人、丁零人、鮮卑人、蒙古人和歐羅巴種人等到這里定居。各綠洲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也有很大差別。語言學(xué)家對塔里木盆地發(fā)掘的各種木牘文書、貝葉經(jīng)文以及古幣上的文字進行研究后得知,那里曾分別通行過焉耆——龜茲語(屬印歐語系,也稱吐火羅語)、于闐塞語(屬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支)、佉盧文等多種文字。幾千年來,形形色色不同背景、不同語言文字的部落、種族和民族在這里生息繁衍,交往沖突,聚合分散。新疆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熔爐,它陸續(xù)把各種不同的種族、民族及他們所帶來的文化熔鑄于一爐,創(chuàng)造出五色斑斕的古代天山文化。今天,古代天山文化中的一部分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另一部分卻滲透到現(xiàn)代新疆各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之中。
現(xiàn)代新疆共居住著四十七個民族,人口一千三百多萬。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十三個民族在這里居住的歷史較長,人數(shù)也較多。各民族在新疆的廣闊天地里,正跟隨時代的腳步,繼承和發(fā)揚著自己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
維吾爾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游牧于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亞地區(qū),被《魏書·高車傳》稱為“古赤狄之余種”的丁零(狄歷、丁靈、丁令)。后丁零又稱作“鐵勒”、“鐵歷”、“赤勒”或“敕勒”。由于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故有“高車”或“高車丁零”之稱。以后又稱“袁紇”、“韋紇”和“回紇”。7世紀中葉回紇強盛,于公元744年建立鄂爾渾回紇汗國,首領(lǐng)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奉義王”及“懷仁可汗”。公元788年,回紇可汗奏請?zhí)瞥 盎匦p捷如鶻”之意,改“回紇”為“回鶻”。公元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古代柯爾克孜)滅亡后,回鶻部族大部分遷移到西域,定居于今新疆境內(nèi)。公元9世紀末期,他們曾建立過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各自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回鶻人與天山南北原有的土著民族相融合,到16世紀初,逐漸發(fā)展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統(tǒng)一的、有共同的民族心理意識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維吾爾族。“維吾爾”一名,元、明時曾作“畏兀兒”,它是本民族的自稱,含有“團結(jié)”、“聯(lián)合”、“同盟協(xié)作”之意。今日的維吾爾族是新疆的主體民族,共有721萬多人(1990年),占新疆總?cè)丝诘?7.6%。其中83%的維吾爾族人聚居在天山以南,其余分布于伊犁地區(qū)和北疆其他各地,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部分從事商業(yè)、畜牧業(yè)和手工業(yè)等。維吾爾族人在歷史上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佛教、祆教等多種宗教。至15世紀時,伊斯蘭教成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古代維吾爾族人曾使用過盧尼體突厥文和回鶻文,信仰伊斯蘭教后,便采用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共有三十二個字母,自右向左橫寫。現(xiàn)代維吾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古、現(xiàn)代作家文學(xué)和民間文學(xué)。他們能歌善舞,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馳名中外。他們的多種傳統(tǒng)民族工藝品久負盛名。
哈薩克族是我國一個古老民族。對此,我國史籍有大量記載,古代波斯和希臘史學(xué)家亦有記述。哈薩克族是由歷史上居住在伊犁谷地和中亞草原的許多部落和部族,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融合而成的。這些部落和部族主要有塞種、大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和匈奴。公元1456年,賈尼別克汗和克烈汗率領(lǐng)哈薩克各部落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哈薩克”一詞。哈薩克民間傳說中,“哈薩克”即是古代本民族的圖騰“白天鵝”之意,在哈薩克語中,哈孜是“天鵝”,阿克是“白”。但也有人將它解釋為“勇敢的自由人”、“避難者”等意。我國現(xiàn)有哈薩克族111萬多人(1990年),其中99.59%在新疆,主要分布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昌吉、烏魯木齊一帶的天山草原也是哈薩克人游牧、棲息之地。哈薩克族人除少數(shù)從事農(nóng)業(yè)或已定居外,多數(shù)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也保留著部分薩滿教遺俗。現(xiàn)代哈薩克語主要是以欽察語為基礎(chǔ)發(fā)展而成的,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克普恰克語組。與它相近的親屬語言有維吾爾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塔塔爾語等,其中柯爾克孜語與它最接近。哈薩克族曾使用過古突厥文、回鶻文,在信仰伊斯蘭教之后,也同維吾爾文一樣,以阿拉伯字母作為本民族的文字。哈薩克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xué),有自己杰出的詩人阿拜。
柯爾克孜族最初出現(xiàn)在《史記》《漢書》的記載中,稱作“鬲昆”、“堅昆”,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3世紀時勢力漸強,稱“紇骨”、“契骨”,6世紀時又被稱為“黠戛斯”。9世紀,黠戛斯首領(lǐng)稱可汗,自立為黠戛斯汗國。12世紀末,蒙古興起,黠戛斯歸入蒙古帝國,被稱為“乞兒吉斯”、“吉利吉思”清朝稱其為“布魯特”。今天的柯爾克孜族是一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經(jīng)常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漸形成的民族。“柯爾克孜”一詞,在中外史料和柯爾克孜族的傳說中有種種不同的解釋。有說是四十個部落,有說是四十個姑娘,也有說是草原人等,一直沒有定論。我國柯爾克孜族現(xiàn)有十四萬多人(1990年),其中約80%聚居于新疆克孜勒蘇自治州,其余的散布于南疆的烏什、阿克蘇、莎車、英吉莎、塔什庫爾干、皮山和北疆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精河、博樂等地的牧區(qū)。他們自古至今過的是“氈帳為居”、“逐水草,事游牧”的生活。絕大多數(shù)柯爾克孜人信仰伊斯蘭教,少數(shù)信奉喇嘛教。柯爾克孜語也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南北兩種方言。我國的柯爾克孜族使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chǔ)的柯爾克孜文。柯爾克孜族的民間文學(xué)豐富多彩,英雄史詩《瑪納斯》是我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
新疆的蒙古族有十三萬多人(1990年),占全國蒙古族的2.78%,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一部分居住于伊犁、塔城、阿爾泰等地區(qū)。他們大部分從事畜牧業(yè)生產(chǎn),近代有部分人兼營農(nóng)業(yè)或轉(zhuǎn)向農(nóng)業(yè)。他們曾信奉薩滿教,后改奉喇嘛教。新疆蒙古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衛(wèi)拉特方言,使用托忒蒙文,近年來正推行內(nèi)蒙古通用的胡德木蒙文。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主要流行于新疆阿爾泰山區(qū)和額爾齊斯河流域的衛(wèi)拉特蒙古族之中。每年,新疆蒙古族要舉行大規(guī)模的娛樂活動——那達慕大會。
錫伯族在新疆有三萬多人(1990年),約占全國錫伯族的19.14%,大部分聚居于伊犁河流域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地。他們以農(nóng)為主,也兼營養(yǎng)殖業(yè)、狩獵和捕魚。新疆錫伯族是公元1764年從盛京(今遼寧沈陽)西遷來的。現(xiàn)代錫伯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錫伯文是在滿文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的。錫伯族自古信奉薩滿教,至今在新疆錫伯族民間還保存有《薩滿歌》的手抄本。新疆錫伯族人崇奉“喜利媽媽”,以求神靈保佑家宅平安。射箭是他們喜愛和重視的體育項目。
塔吉克族在新疆有三萬多人(1990年),自古以來居住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上。“塔吉克”一詞為“王冠”之意。塔吉克人,在《史記》中被寫為條支人,《唐書》中為大食人或大石人,《大唐西域記》稱朅盤陁人,宋元稱色勒庫爾人。中國塔吉克人信仰過襖教、佛教,現(xiàn)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屬高山塔吉克的一支,被譽為“鷹的民族”、“帕米爾雄鷹”。鷹是塔吉克民族的標志和象征。塔吉克語屬于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中國塔吉克族有《慕士塔格冰山的傳說》《公主堡的傳說》等各種優(yōu)美的民間傳說,也有《勇敢的秦公主》等民間敘事長詩。
新疆的烏孜別克、回、達斡爾、塔塔爾、滿、俄羅斯等少數(shù)民族也都為天山文化增添了光彩。
上一篇:東北文化·多種形式并存的文化教育體系·以“國語騎射”為根本的東北民族教育
下一篇:巴蜀文化·科技文化·偉大的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