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中國”正統·千秋功罪
文化流動的規律是高勢能的文化向低勢能的文化流動,由高勢能的文化融攝、改造低勢能文化。儒家的正統觀念,植根于華夏(漢)族的先進的文明,以文化層次的高低作為劃分正統與非正統的標準,主張“以夏變夷”,用高品位的華夏文化去改造、同化相對落后的夷狄文化,表現了一種理性主義的態度,是符合文化流動規律的。
縱觀殷周以來四千年的歷史,儒家的正統觀念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不少積極貢獻,但也造成了許多消極影響。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前期,儒家的正統觀念曾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與其文化品位的高低密切相關。其文化品位越高,該民族的發展就越快,力量也越強大。儒家的正統觀念把當時最先進的華夏文化作為民族聯合的旗幟,把“用夏變夷”作為改造、統攝周邊民族文化的口號。以綱常名教為主要內容、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儒學以其強大的理性力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影響了周邊各族文化,同時又吸取各民族的文化精華充實自己,有力地促進了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與漢武帝攻匈奴、通西域、滅南越、開發西南夷地的政治、軍事行動相呼應,儒學作為漢代官方正統思想,亦逐步完成了對這些地區的文化交流,使儒學在這些地區落腳、生根、成為催化當地文明,加速民族融合的重要力量。此后,從魏晉南北朝乃至元清時期的南北文化大交流,都與儒家的正統思想有關。
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儒家的正統觀念對于保持華夏文化的先進性也是功不可沒的。孔子創立的儒學是華夏文化的優秀代表。它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長遠(根本)利益,并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尊崇和支持。在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文化面前,儒學表現了一種躊躇滿志的優越感和自信心,并以弘傳儒學、統一天下為己任,對于周邊民族,努力修文德以來之,革其陋習而化之,促進先進華夏文明的推廣和普及。儒家的正統觀堅持“以夏變夷”,反對“以夷變夏”,固然表現了某種偏見,但這種偏見對于用先進文化同化落后文化,阻止落后文化影響先進文化,從而保持華夏文化的先進性,又是必要的。宋、遼、金、元、清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未能以游牧文明改造南方的農耕文明,反而被先進的農耕文明所同化,亦與儒家的正統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處理對外關系、反抗外來侵略、維護民族自尊、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方面,儒家的正統觀念也發揮了不少積極作用。西漢張騫在應募出使大月氏的途中,兩度被匈奴俘獲,居匈奴十余年,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保留漢節,伺機逃脫,終于完成了交通兩域的使命;南宋文天祥英勇抗元,誓死不屈;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抗清失敗后,一輩子不剃發,不做清朝的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講學、著述;近代的關天培、鄧世昌等英勇抗擊英、日等國侵略者,壯烈犧牲;林則徐、魏源等努力探索“師夷制夷”、治國救民的道路……一個個愛國愛民的故事,一曲曲民族氣節的壯歌,都與儒家的正統觀念有著割不斷的聯系。
總之,儒家的正統觀念,對于增進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使中華民族以其堅強的團結、燦爛的文化、偉大的貢獻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不可抹煞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儒家自以為是、自以為大、自以為正、自以為優的正統觀,在與封建政治結合在一起以后,又成了封建統治階級排斥異己、打擊異己的武器。它阻礙了不同學派、不同思想的正常爭鳴,壓迫著民主機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東漢著名思想家桓譚“非毀俗儒”,反對讖緯,險遭斬首,“忽忽不樂,病卒于道”。著名古經文學家王充堅持唯物主義立場,高舉“疾虛妄”的旗幟,殫畢生之心血,著成《論衡》八十五篇,批判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神學目的論和讖緯迷信,對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和無神論思想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但《論衡》一書問世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卻被視為“異端”而不能刊行,只能在知識分子中秘密流傳。一百多年以后,蔡伯喈把《論衡》從江東帶到中原,仍不敢公之于眾。明代李贄的哲學思想屬于王守仁學派,但他卻是一個反抗封建正統思想的儒學“異端”。他知道自己的著作不會為正統派所容,故以《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名之。就是這樣一個“好為驚世駭俗之論”、反對正統道學的卓越啟蒙思想家,由于對封建傳統思想進行了自我批判,否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竟然多次遭受迫害,最后以七十六歲的高齡被折磨致死。
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儒家正統觀點的消極影響更為明顯。尤其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崛起,中國的經濟、文化大大落伍之后,許多俗儒仍然固守華優夷劣的正統觀念,頑固地排斥外來文化。清光緒年間體仁閣大學士徐桐見洋人時以扇遮面,表示與“夷狄”不共戴天,對西方的科學技術、社會政治學說等一概采取抵制態度。這種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愚蠢做法,嚴重地阻礙了中外文化的友好交往,阻滯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今天,當中國乘改革開放東風,揚帆遠航的時候,我們必須認真地清理一下延續了數千年之久的“中國正統觀”,揚優汰劣,存菁去蕪,加速中國的現代化。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藝術·儒學與中國傳統舞蹈·動其容
下一篇:第三代新儒家·海外新儒家的崛起·危機與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