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古代文學·孔子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基本原則·“文學”一詞出自孔子
“文學”一詞的出現,始自孔子。孔門四科,有文學一類,《論語·先進》曰:“文學子游、子夏。”子游即言偃,子夏即卜商。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教授,各有杰出代表。《史記·仲尼弟 子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司馬貞《史記索隱》曰:“《孔子家語》亦有七十 七人,唯文翁《孔廟圖》作七十二人。”孔門高足,無論為七十七人,抑或是七十二人,皆具異能,子游、子夏即異能之士中的兩人。
子游、子夏的異能,主要表現為一種博學六藝的修養,司馬貞《史記索隱》論及子夏時云:“子夏文學著于四科,序《詩》,傳《易》。又孔子以《春秋》屬商。又傳《禮》,著在《禮志》。”子夏于六藝之《詩》、《易》、《春秋》、《禮》四藝的傳播皆具功績。《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并記:“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子夏習于文學,故可任教授,傳六經。《論語·八佾》也載孔子稱贊子夏擅長《詩三百》之事,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所指何事,孔子曰:“繪事后素。”子夏聯類及立身,曰:“禮后乎?”孔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論語·陽貨》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子游小孔子四十五歲,小子夏一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曰:“孔子以為子游習于文學。”子游任武城宰,而教民以弦歌之聲,其重詩樂,于此可窺見一斑。而《論語正義》論子游之文學曰:“沈氏德潛《吳公祠堂記》曰:子游之文學,以習禮自見。今讀《檀弓》上下二篇,當時公卿大夫士庶,凡議禮弗決者,必得子游之言,以為重輕。”即子游也長于禮。
子游、子夏明習《詩》、《易》、《禮》、《樂》、《春秋》等,被稱為文學,所以,關于孔門文學之概念,前哲時賢有這樣的說明,皇侃引范寧之釋曰:“文學,謂善先王典文。”(《論語義疏》)即明習經典。邢昺注《論語》,則曰:文學,“文章博學”(《 論語注疏》)。至今人吳林伯先生《論語發微》則說得更明確,曰:“按文,六藝;文學,六藝之學,后世所謂經學。”以文學為善六藝,顯然比邢昺之以文學為“文章博學”更恰當,因為子游、子夏所見,不過六經而已,而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其文章,也不過是傳經之經學學術而已。
上一篇:現代儒學·熊十力的體用觀·“性智統攝量智”的本體方法學
下一篇:明清之際的儒學·傅山·“無理勝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