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謀遠慮: 諸葛亮去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司馬懿同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諸葛亮就把婦女使用的頭巾、發飾和衣服送給司馬懿,司馬懿惱羞成怒,上表請求出戰。明帝派遣衛尉辛毗執持節符為軍師來節制司馬懿的行動。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節符來到,賊軍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說:“司馬懿本來就無心作戰,之所以一定要請求出戰,是向部眾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將領在軍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勝我軍,難道還要遠隔千里而請求作戰嗎?”
諸葛亮派遣使節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亮夙興夜寐,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 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 “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病重,漢主派遣尚書仆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和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后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返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聽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李福道歉說: “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百年之后,誰可以擔任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后,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 “費祎可以繼任。”又問費祎之后怎么樣?諸葛亮沒有回答。
這個月,諸葛亮在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齊軍隊而退。百姓跑著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追趕漢軍。姜維命令楊儀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像是即將對司馬懿進攻。司馬懿收軍后退,不敢向前逼進。于是楊儀結陣離去,進入斜谷之后才發喪。百姓為此事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亮嚇走活司馬懿。”司馬懿聽到后笑著說:“這是我能夠意料諸葛亮活著,不能料想諸葛亮已死的緣故。”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沒有追上漢軍而還。
起初,漢前軍師魏延,勇猛過人,善待士兵。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兵,都想要請求帶兵一萬人,和諸葛亮分道行軍在潼關會合,如同韓信請兵的故事一樣,諸葛亮制止而不許可。魏延常說諸葛亮膽怯,嘆息抱怨自己的才干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楊儀為人干練機敏,諸葛亮每次出兵,楊儀常常規劃調遣部隊,籌辦糧谷,不假思索,即刻便完,軍事節制調度,都依靠楊儀辦理。魏延性格矜持高傲,當時眾將都避而讓之,只有楊儀對他不加忍讓,魏延最為忿恨,如同水火不能相容。諸葛亮深深愛惜二人的才干,不忍心偏廢任何一方。
費祎出使到東吳,孫權酒醉,問費祎說:“楊儀、魏延是放牧的小子,雖然曾經以雞鳴狗吠的本事有益于時務,但是既已任用他倆,情勢不能輕視。如果一旦諸葛亮不在了,必定發生禍亂,眾人糊涂,不知道對此要用心防備,難道這就是所謂謀及子孫嗎?”費祎答道:“楊儀、魏延的不和,是起因于私忿,而沒有黥布、韓信的叛逆心意。如今正在掃除強敵,統一華夏,功勞依靠人才來成就,業績需要人才來擴展,如果舍棄他們而不任用,防備他們造成后患,就如同防備發生風波反倒廢棄舟楫一樣,不是最好的辦法。”
諸葛亮病危的時候,與楊儀及司馬費祎等安排死后退軍的調度,命令魏延殿后阻擊追敵,姜維在他后面;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便自行出發。諸葛亮去世,楊儀秘而不發喪,讓費祎去魏延處揣度他的意向。魏延說:“丞相雖然去世,還有我在。相府親信和官屬,便可將遺體送往歸葬,我當親自統率各路大軍攻擊賊軍;怎么能因一個人死而廢棄天下的大事呢?何況我魏延是何等人,就應當被楊儀布署約束,作斷后的將軍嗎?”私自和費祎共同擬定行將留下的軍隊,讓費祎親筆寫信連同自己簽名,傳告下面將領。費祎欺騙魏延說:“我當為您回去向楊儀解釋,楊儀是個文官,很少經歷軍事,一定不會違抗尊命。”費祎出來,策馬奔馳而去。魏延旋即后悔,但已追不到費祎了。
魏延派人窺探到楊儀等人打算按照諸葛亮既定的計劃,各軍營依次帶領部隊撤還。魏延勃然大怒,搶在楊儀沒有發兵之前,率領所屬部隊徑先南歸,所過之處燒絕棧道。魏延、楊儀各自上表說對方叛逆,一天之內,羽書一并送到蜀都。漢主以此事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董允、蔣琬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楊儀等人命令砍伐山林打通道路,日夜兼程行進,緊隨在魏延之后。魏延先到,占據南谷口,派兵迎擊楊儀等人,楊儀等命將軍何平在前面抵御魏延。何平叱責先登上南谷口的士兵說:“諸葛公死,尸骨未寒,你們怎敢如此!”魏延的部眾知道魏延理虧,不愿為他賣命,都四散逃走。魏延獨自和他的兒子共幾個人逃奔漢中,楊儀派遣將領馬岱追殺了他們,最終誅滅魏延三族。蔣琬率領宿衛各軍北行救難,行出幾十里,魏延被殺的音訊傳來,于是還軍。開始時,魏延想殺楊儀等人,希望時論以自己代替諸葛亮輔政,所以不向魏投降而南還攻擊楊儀,確實沒有叛逆之心。
各路大軍返回成都,大赦天下,賜諸葛亮謚號忠武侯。當初,諸葛亮曾上表漢主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家中子弟衣食,自有富裕,我沒有別的收入增加家產。在我死之日,必不讓家內有多余的絹帛,家外有多余的錢財,而有負陛下。”最后,果如其所言。
丞相長史張裔常稱贊諸葛亮說:“公行賞不遺忘疏遠的人,處罰不寬恕親近的人,封爵不允許無功者取得,刑責不因為是權貴而免除。這就是賢能者和一般人都能夠忘身報國的原因。”
當初,長水人校尉廖立,自以為才氣名聲都適宜作諸葛亮的副手,常因職位調動頻繁,抱怨誹謗,怏怏不已。諸葛亮罷廖立為平民,放逐到汶山。到諸葛亮去世,廖立流著淚說: “我終身不得翻身了!”李平聽到噩耗,也發病而死。這是由于李平常常希望諸葛亮再次收用自己,得以補過,而料想后來的當權者不能這樣做的緣故。
蜀地民眾請求為諸葛亮建立祭廟,漢主不準。百姓于是隨著歲時節令在路上自己祭祀。步兵校尉習隆等向上建議: 請在靠近諸葛亮墓地的沔陽,建立一個祭廟,斷絕私人祭祀。漢主同意了。
劉禪任命左將軍吳懿為車騎將軍,授予符節,督領漢中,任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管國事,不久又給蔣琬加官行都護,授予符節,兼益州刺史。當時剛剛安葬統帥,遠近都惶惶不安,蔣琬則出類拔萃,處在百官之首,既沒有悲戚的面容,也沒有高興的樣子,神態舉止,如同平日。于是逐漸贏得人心。
吳國聽說諸葛亮去世,害怕魏乘機攻取蜀地,增加巴丘守軍一萬人,一是打算用以救援,二是打算待機分割。蜀國聽到后,也增加永安的守軍以防止非常情況發生。劉禪命右中郎將宗預出使東吳,孫權問道:“東吳與西蜀,猶如一家,可是聽說西蜀卻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軍,為什么?”宗預對答說: “我認為東吳增加巴丘的軍隊,西蜀增加白帝城的守衛,都是符合時勢的必然舉動,都不足以互相詢問。”孫權大笑,稱贊他抗言不屈,言無所隱。對他的禮遇僅次于鄧芝。
諸葛亮使用激將法逼司馬懿出兵,辛毗節制司馬懿,按照魏的先前對策行事,司馬懿也是小心謹慎,明于事理,按兵不動,以待事變。諸葛亮知人善任,推薦蔣琬、費祎,卒如所料,使得蜀漢政權在內憂外患中得以繼續支持下去。
楊儀、魏延矛盾的存在及其激化,孫權已預先料知,費祎使用金蟬脫殼之計,逃離魏延,魏延缺乏當機立斷和深謀遠慮,在幾個重要問題上決策失誤,終遭滅族之災。
諸葛亮被司馬懿譽為“天下奇才”,其政治韜略內蘊深刻,主要有安撫百姓、健全和建立典章制度、執法嚴峻和公平無私。
上一篇:《深根固本:曹操大破呂布》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深謀遠慮,有備無患》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