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學·(十五)儒禪之辨
唐代惠能創立禪宗南宗,完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國式佛教的改造,這一改造使它與中國傳統的社會心理與思維方式有了接合的可能。這時的儒、釋兩家互相滲透、互相靠攏,因而在思想體系上逐漸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至宋代則產生了以儒學為主,兼融釋、老的理學。全祖望說:“兩宋諸儒,門庭徑路,半出于佛老。”(《鮚埼亭文集外編》)理學家多有習禪的歷史,但出于儒家衛道的立場,卻又多是辟禪的健將。理學家中相互論爭,有指對方為禪學者,有被指為禪而辯其非禪者,有雖稱辟禪而實染于禪而不自知者。本來,在唐代以前,儒、釋的界分是很清楚的,自從唐宋的士大夫援禪入儒,借儒談禪之后,儒、禪的界分越來越模糊。
如果從禪宗史與理學史發展的宏觀視野對儒禪之辨問題作一整體考察,我們會發現:宋以后的儒者由于各自的哲學主張不同,觀察禪學的角度及對禪學的理解也有差別,因而反映在儒禪之辨上,所提出的區分標準也不一樣。大致說來,程朱、陸王兩派在儒、禪之辨問題上是在以下兩個層面上展開的:第一、心性層面上;第二、社會倫理層面上。程朱派學者重視第一層面;陸王派學者重視第二層面。
上一篇:宋明理學·(十二)圣賢氣象
下一篇:宋明理學·(十六)鬼神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