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膠東之旅·嶗山·海上仙山道教勝地
嶗山,亦名牢山、勞山、不其山、輔唐山、鰲山等,坐落在山東半島西南,西靠青島市區,北接即墨縣,東南兩面瀕臨黃海。峰險林密,海山相連,水氣嵐光,變幻無窮。與內地名山相比,自然景觀獨成一格。故《齊記》云:“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由于僻處海隅,山陡林密,清幽靈秀,不易登臨,自古被稱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在當地還流傳著種種有關嶗山的神奇傳說。相傳神仙安期生常出沒于蓬萊和嶗山之間。李白曾寫詩道:“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親見安期生,食棗大如瓜。……所期就金液,飛步升云華。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歷代有不少帝王渴望在嶗山這座神秘的“海上仙山”上遇到神仙異人,得到靈丹妙藥。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曾入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八年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求不死之藥,據說他們就是從嶗山的“徐福島”入海的。《漢書》載:“漢武帝太初四年幸不其山,視神人于交門宮。”《古今圖書集成》載,唐玄宗天寶四年敕許王旻進嶗山煉仙藥,并將山名改為“輔唐山”。山上還有不少傳說中的仙跡,如三官殿前的逢仙橋、上清宮里的銀杏仙樹、白云洞二仙山的會仙臺、北九水的仙人髻和仙古洞,以及八仙墩、迎仙峴、霞仙臺……等等。
巨鰲化嶗山
民間傳說,嶗山本名鰲山,它是一條巨鰲的化身。很早以前,東海里突然冒出一條有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它經常興風作浪,卷走人畜。海邊王家疃有對膽大藝高的兄妹,哥哥叫大智,妹妹叫大勇,他們遍訪天下尋求制服大鰲魚的計謀。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媽媽告訴他倆:“用萬人紡的萬斤線,擰根又粗又長的白紗繩,就能拉動有十萬年道行的大鰲魚。”一個光著膀子的老鐵匠告訴他倆:“用萬人湊的鐵,打把四角尖尖萬斤重的釣魚鉤,就能釣住大鰲魚。”一個老皮匠告訴他倆:“用萬人湊的牛皮,縫件大牛衣,里面充上萬斤草,做頭大假牛,就能引得大鰲魚上鉤。”一個白須白發的老人教他倆分別背自己走500里路,使他倆都長成頂天立地、力能拔山的巨人。他倆回到家鄉,在四十八疃鄉親的幫助下,用了三個五天五夜的工夫,擰了條萬斤重20里長的粗紗繩,打出把萬斤重四角尖尖的大魚鉤,扎成頭萬斤重包魚鉤的大草牛,最后把那根粗紗繩一頭拴在草牛里的魚鉤鼻上,一頭扯向20里外的草地去。有了法寶,兄妹倆經過一番苦斗,戰勝了大鰲魚。后來,大鰲魚化成長40里、寬30里的一座山,人們便叫它“鰲山”。大智大勇兄妹倆分別化成鰲山頂上的兩座高峰:“巨峰頂”和“美人峰”。以后,因為這鰲山山高路陡,攀登費力,人們又把它叫成“勞山”。文人寫詩作文留念時,再在“勞”字邊加“山”字旁,才成了“嶗山”。
奇花異木太清宮
歷史上的嶗山,曾是道教勝地,最盛時號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的太清宮,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場。
太清宮又稱下清宮、下宮。它南對大海,后列東華、望海、桃園、老君、重陽、蟠桃、西玉七峰,地勢優越,景致優美。現在的太清宮共有殿宇房舍一百五十五間,分為三個獨立的院落,由東向西依次為三官殿(祀天官、地官、水官)、三清殿(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皇殿(供奉人皇軒轅黃帝、地皇神農、天皇伏羲),另有關岳祠(供奉關羽、岳飛)、翰林院、長老院等。
太清宮歷史悠久。據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御史大夫張廉夫因遭讒棄官周游天下,曾在嶗山擇地筑茅庵供奉三官大帝,取名“三官廟”。唐昭宗天祐元年(904),長老李哲玄來到嶗山,建三皇殿和老子廟(老君堂),太清宮始具規模。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太清宮長老劉若拙奉詔擴建道宮,改老君堂為三清殿,新建三官殿,重修三皇殿,四方求道者蜂擁而至,盛時道眾百余人,存道經五百余卷。明萬歷初年,佛教進入此地,南京報恩寺憨山和尚在宮前購田建海印寺,太清宮一度衰落。道士耿義蘭便告憨山強占廟產,憨山被發配雷州充軍。萬歷二十八年(1600),敕命毀寺復宮。耿義蘭擴建太清宮,構成這一組古樸的建筑群。
太清宮背山面海,氣候溫潤,有不少奇卉珍木。三皇殿前有一棵高25米的古柏,傳系漢代張廉夫手植,樹齡已有兩千余年,仍枝葉青翠。步自廊東有一棵唐榆,蒼莽盤曲,樹齡也逾千年。三官殿前有一株耐冬(山茶),相傳系元代名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此處,高8.5米,干圍1.78米。寒冬時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綴滿枝頭,如落一層絳雪。宮里原來還有高及屋檐的白牡丹,可惜已枯死。當年蒲松齡寓居院中草亭,揮筆寫出優美的《香玉》,以耐冬牡丹為主角,敘述了一個花人相戀的情意纏綿的故事,花仙凡士,一板之隔,情事無端,盡留傷情。
嶗山道士顯異術
作為道教勝地的嶗山,歷史上曾有李哲玄、劉若拙、邱處機、劉長生、李志明、劉志堅、張三豐、徐復陽等名道在此修行過。元朝道教國師邱處機曾到太清宮談玄傳道,道教祖師之一張三豐于明永樂年間自青州云門山來嶗山修道……據說,道教鼎盛時期,山中道士有千人之眾。
當地有很多關于嶗山道士的傳說。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嶗山道士》篇所寫的嶗山道士,道術高明,他的一個小酒壺可以長倒美酒而不干,可以剪月生輝、剪女起舞,還可以將酒席帶人一起移入所剪月中宴飲。民間也流傳不少嶗山道士依靠法術懲惡揚善的故事:
嶗山有個姓高的道士,有一天,他到王哥莊訪友,碰見一個開酒館的老女人,老女人求他幫助打口井。道士可憐她窮,就拔下一根頭簪在天井中間劃個圓圈,一眨眼工夫就出現一口井。道士又用10兩銀子買下老女人一罈五年陳釀倒到井里。道士走后,老女人舀了點井水嘗嘗,呀,比自己的老陳釀好喝十倍。這一來,老女人可發財了,喝酒的人人山人海,利錢也越來越多。她雇上伙計、丫頭,出門有轎坐,走路有人攙,還到處說自己生來就是娘娘命。一天,那位道士又來到老女人家,他抓起一支筆寫道:“老天不算高,你心比天高,井水當酒賣,還說沒酒糟!”寫完,把一碗白水倒入井中,井里的酒立即又變成了水。
還有一個姓張的老道,一天,他帶著一個小徒弟云游四方,來到嶗山腳下的滄口。兩人看見一家專販水果的大鋪子,就掏出一個大銅錢去買梨吃。可是大鋪子的主人貪不夠,大秤入小秤出,一過秤一個銅錢才給一個梨。老道把梨擱在手心沒說什么,來到人多的場兒把寶劍卸下就舞起劍來。一會兒,人們都圍上來看熱鬧。老道一看人圍得差不多了,就把手心托著的梨一抬對大伙說:“這個梨誰替我吃了,把籽兒吐給我。咱就在這兒扒窩種梨,讓它長梨樹,結大梨,大伙可以隨便吃。”于是,一個小伙兒出來吃完老道的梨,把核還給老道。老道用劍尖在地上刨個窩,撒下種,埋上土,一眨眼工夫,就見樹芽出土、長葉、開花、結果。一個個沉甸甸的梨子把樹枝都壓彎了。老道笑嘻嘻地說:“愿意吃的都來摘!”大伙一擁而上,七手八腳就把樹上的梨全摘光了。就在這個時候,忽然傳來梨莊大掌柜的哭喊聲:“要命啦,怎么我的梨都長腿跑了呀!”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新昌·浙東重鎮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瘦西湖·清秀婀娜,現幾分纖柔羞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