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道教·對天人關系的沉思
“天”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多重含義,它既指自然無意志的蒼茫之天,又是人之外的整個大自然的代稱,哲學家們常用天來指稱以玄遠和諧為主要特征的宇宙本體,神學家們則常用天指稱高居于“天國”的全智全能、盡善盡美的至上神—上帝。
早在遠古時代,還處于童年時期的人類就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產生了無限的遐想,他們抬頭仰望蒼蒼茫茫的天,這個時而溫柔,時而狂暴,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的天究竟是什么? 探索天的奧秘、掌握天與人的關系,成了生活在地球上的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當古人還處于科學與宗教相交織的文化層面上時,他們往往不自覺地將天視為與人相對立的異己力量,對天的崇拜成為原始人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的宗教現象,由此而構造出一個個神話,表達了古人對天人關系的思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認識水平逐步提高,中國的古人不再滿足于“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盤古開天地”之類的憑借想像而構造的關于天的神話。于是,他們開始用逐漸發展起來的抽象思維能力來替代認識上的狹獈性與粗俗性,有系統地探討宇宙自然的起源、天道的運行規律、天道與人道的關系等。綜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人們對天人關系的探索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為中國古代學術活動的重心,而其中儒學和道家所提出的獨到見解,所取得的認識論和本體論上的成就,在哲學史上無疑占有顯赫的地位。
上一篇:宋明理學·定名緣起
下一篇:現代儒學·最后的儒家—梁漱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