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皇后沈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代宗皇后沈氏》人物故事小傳
沈氏,生卒年不詳。吳興(在今浙江湖州)人,出身世家大族。開元末年被選入太子宮中。生德宗李適。安史之亂爆發,沈氏逃跑不及,被叛軍所俘,拘留于東都(洛陽)。代宗李豫收復東都,救回沈氏。不久叛軍再占河洛,沈氏遂不知所之,生死不明。代宗、德宗兩朝皆遣使四出,尋找沈氏,終無結果。德宗尊沈氏為皇太后,憲宗尊其為太皇太后。公元805年,憲宗李純即位,方始為沈氏舉行喪禮,謚沈氏為睿真皇后。
〔正 史〕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吳興①人,世為冠族。父易直,秘書監。開元末,以良家子選入東宮,賜太子男廣平王。天寶元年②,生德宗皇帝。祿山之亂③,玄宗幸蜀,諸王、妃、主從幸不及者,多陷于賊,后被拘于東都④掖庭。及代宗破賊,收東都,見之,留于宮中,方經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俄而史思明⑤再陷河洛。及朝義⑥敗,復收東都,失后所在,莫測存亡。代宗遣使求訪,十余年寂無所聞。德宗即位,下詔曰:“王者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則事天莫先于嚴父,事地莫盛于尊親。朕恭承天命以主社稷,執珪璧以事上帝,祖宗克配,園寢永終。而內朝虛位,闕問安之禮,銜悲內惻,憂戀終歲。思欲歷舟車之路,以聽求音問,而主茲重器,莫匪深哀。是用仰稽舊儀,敬崇大號,舉茲體命,式遵前典。宜令公卿大夫稽度前訓,上皇太后尊號。”
建中元年⑦十一月,遙尊圣母沈氏為皇太后,陳禮于含元殿庭,如正至之儀。上袞冕出自東序門,立于東方,朝臣班于位,冊曰:“嗣皇帝臣名言:恩莫重于顧復,禮莫貴于徽號,上以展敬愛之道,下以正《春秋》之義,則祖宗之所稟命,臣子之所盡心,尊尊親親,此焉而在。兩漢而下,帝王嗣位,崇奉尊稱,厥有舊章。永惟丕烈,敢墜前典,臣名謹上尊號曰皇太后。”帝再拜,欷歔不自勝,左右皆泣下。仍以睦王述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尚書喬琳副之,候太后問至,升平公主宜備起居。于是分命使臣,周行天下。明年二月,吉問至,群臣稱賀,既而詐妄。自是詐稱太后者數四,皆不之罪,終貞元⑧之世無聞焉。
德宗敦崇外族,贈太后父易直太師,易直父庫部員外郎介福贈太傅,介福父德州刺史士衡贈太保,易直第二子秘書少監震贈太尉;時沈氏封贈拜爵者百余人。貞元七年,詔外曾祖隋陜令沈琳贈司徒,追封徐國公,與外祖贈太師易直等立五廟,以琳為始,緣祠廟所須,官給。后無近屬,惟族子房為近,德宗用為金吾將軍,主沈氏之祀。憲宗即位之年九月,禮儀使奏:“太后沈氏厭代登真,于今二十七載,大行皇帝至孝惟深,哀思罔極。建中之初,已發明詔,舟車所至,靡不周遍,歲月滋深,迎訪理絕。按晉庾蔚之議,尋求三年之后,又俟中壽而服之。今參詳禮例,伏請以大行皇帝⑨啟攢宮日,百官舉哀于肅章門內之正殿,先令有司造袆衣一副,發哀日令內官以袆衣置于幄。自后宮人朝夕上食,先啟告元陵,次告天地宗廟、昭德皇后廟。上太皇太后謚冊,造神主,擇日袝于代宗廟。其袆衣備法駕奉迎于元陵祠,復置于代宗皇帝袞衣之右。便以發哀日為國忌。”詔如奏。其年十一月,冊謚曰睿真皇后,奉神主袝于代宗之室。
《舊唐書》卷五二
〔注 釋〕
①吳興:郡治在今浙江湖州市。②天寶元年:公元742年。③祿山之亂:參見本書《唐玄宗貴妃楊玉環》注⑤。④東都:唐以洛陽為東都。⑤史思明:安祿山部將。⑥朝義:史朝義,史思明之子。其父隨安祿山興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安祿山死后,史思明成為叛軍首領,史朝義殺之,據其位。不久其內部嚴重不和,其勢轉衰,史朝義為李懷仙所殺。⑦建中元年:公元780年。⑧貞元(公元785—804年):唐德宗李適最后一個年號。⑨大行皇帝:對死去的皇帝的一種忌稱。
上一篇:《和洽》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和洽》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唐太宗賢妃徐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太宗賢妃徐惠》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