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古國·西周、春秋時期的中原諸侯國與都邑
周公東征以后,朝歌以東的廣大土地盡入西周版圖,為對廣大疆域實行有效的統治,西周王朝對其貴族大量分封,“封邦建國”,“以藩屏周”。據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荀子·儒效》)所分封的諸侯國有:姬姓諸侯國、異姓姻親諸侯國、先代之后(即堯、舜、禹之后裔)諸侯國、及因故地而封的諸侯國(服國)。中原地區僅見于史載的諸侯封國就達五十余個。他們的活動在中州大地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1) 管、蔡、鄶、虢。管,文王子叔鮮(管叔)的封國。其地在今鄭州一帶。管叔因管、蔡之亂被殺,其國湮滅,其地成為鄶國之地。蔡,文王子叔度(蔡叔)的封國。其地原在今殷墟一帶,因管、蔡之亂后,蔡叔被流放,國不興。蔡叔死后,成王復封叔度之子于蔡叔流放之地,重建蔡國。國都在今河南上蔡縣境。春秋蔡靈侯十二年(前531),楚國滅蔡。三年后,蔡復國,遷都新蔡,而上蔡仍為蔡國重地。今河南省上蔡縣保存一蔡國故城。城垣保存很好,規模巨大,四面城墻各在兩千米以上,有宮殿區和冶銅、制陶的作坊等。還發現了一些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鄶,妘姓國,是祝融八部之一,其封國在今河南密縣東北五十公里處的曲梁縣鄉古城角寨村。《詩經》中有《檜風》四篇,都是西周時期的作品。春秋初年,鄶國滅于鄭。虢,是文王之弟虢仲、虢叔的封國。《漢書·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也就是歷史上的三虢:虢叔封在西虢,即雍,今陜西省風翔縣,亦稱城虢;東虢是虢仲的封國,在今河南省滎陽;北虢乃東虢之分支,居大陽(大陽,即下陽故城,今山西平陸縣東北二十里)。春秋初期,周平王東遷。西虢大部隨之東遷,仍留雍地的西虢支庶為小虢。東虢為鄭所滅。西虢公與鄭武公相繼為平王卿士。虢與鄭都是周王室的親信。1956年至1957年在三門峽市上村嶺發現了虢國墓地。墓葬二百多座,都是沒有墓道的豎穴墓。百分之九十以上墓葬的墓主頭向北方,分布頗有規律。墓的大小規模不一,較大的墓二十多座,多是在木槨里面置重棺。其中最大的是虢國太子墓。該墓隨葬有七鼎六簋的銅禮器和編鐘等。墓外有車馬坑。估計這一墓地是西虢東遷后的部族墓地。
(2) 衛、雍、邶。衛,是文王之子康叔的封國,國都在今河南省淇縣朝歌(即殷商故地)。衛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封國。周公平定武庚、三監之亂后,將武庚所轄的殷商故地分給康叔,分以大路(大車)、少帛(旗)、綪茷(赤紅色的旗)、旃旌(用帛制而又析羽為飾的旗)、大呂(鐘);又分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還將駐成周的八師兵力歸康叔掌握。衛的封地,北從武父(今山東東明縣西南)至甫田(今河南鄭州東有圃田)以北,西近東都雒邑,東臨商丘一帶。衛是當時最大、最重要的諸侯國。春秋時期,衛文公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衛成公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市西南)。衛國在春秋時期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詩經》中有《衛風》十篇,歌頌衛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善良。著名的《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就是產生在衛國的優秀詩篇。如今河南境內還有兩個春秋時期衛國著名的城邑:一為輝縣共城,可能是西周時期共伯和的居地。西周厲王奔彘后,共伯和曾主持國政,史稱“共和行政”。另一個是濮陽戚城。戚城略呈正方形,邊長約四百米,東西稍寬,城內面積十五萬平方米。春秋時期,諸侯各國曾七次在戚會盟。《春秋》經傳中也曾多次提到戚。雍,是文王子雍伯的封國,在今河南修武縣西,沁陽縣東北。雍,又稱鄘,可能在西周時期并于衛國。《詩經》中有《鄘風》十篇,是記載春秋初年衛國及其國君史事的詩篇。邶,是今河南湯陰縣東南的邶城,即古代的邶國。一說武王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此,一說武王弟霍叔居此。西周時期,大約邶、鄘皆入于衛。《詩經》有《邶風》十九篇,也都是衛國的詩篇。《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云:“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為之歌《邶》《鄘》《衛》。曰‘是其衛風乎。’”邶、鄘在春秋時期皆屬衛國。
(3) 宋國。宋,微子啟之封國,都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因武王克商時,微子啟向周軍乞降;武庚、三監之亂,微子啟也未參與,故周王朝才封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宋,以奉殷祀。其疆土在今河南東部和江蘇西北部。
《詩經》中有《商頌》,《史記·宋世家》云:“襄公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可知《商頌》五篇是春秋時期宋國產生的,系宋人歌頌商朝祖先成湯、武丁等人功績的詩篇。宋自公元前11世紀微子啟受封始,至公元前286年被齊滅亡,歷三十二王,近八百年,是先秦諸侯國中歷史最悠久的古國之一。宋地民風淳樸,尊尚德義。《史記·貨殖列傳》提到宋國時說:“夫自鴻溝以東,芒、碭以北屬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陽,亦一都會也。昔堯作于成陽,舜漁于漁陽,湯于亳。其俗猶有先王之遺風,厚重多君子,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致其蓄藏。”睢陽,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宋國尊禮尚義,厚重多君子。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時,宋襄公力主“半渡不擊”、“不鼓不成列”、“不殺黃口,不擒二毛,”突出地表現了宋國篤守信義道德的古代風尚。
(4) 東周王城——雒邑。東周王朝的都城在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春秋初年,犬戎攻周,占據周原及豐、鎬等地。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雒邑一直是東周王朝的王都。是時,周朝雖已衰微,但仍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國的國君仍須定時到王都朝拜天子。故數百年間,雒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未變。
古代有個“河圖洛書”的傳說。相傳在結繩記事的伏羲時代,一只龍馬負圖在洛陽附近的黃河中浮出,又有一只神龜負書游動在洛水之中,黃河中所出之圖與洛水中所出之書被伏羲氏得到,他便據此畫成八卦。《易經·系辭上》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圖洛書”的出現,表明中國文字的產生。盡管“河圖洛書”只是一個傳說,而無具體內容,但這傳說產生于古代文化中心的洛陽附近,決不是偶然的。《詩經·王風》十篇亦產生于東周王國境內。著名的《黍離》《君子于役》都是出自雒邑的詩篇。
東周時期的王城在今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東周王城近于正方形,不規則。城墻南北長約三千七百米,東西寬約兩千八百九十米。城墻為夯筑。東周王城的北部,可能是手工業作坊區。在這里發現了陶窯、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雒邑又是商業中心,《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在周朝,洛陽出現過許多大商人,如洛陽大賈師史“轉轂以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又如被稱為治生(即經商)之祖的白圭,他之經商有如“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樂觀時變,“趨時若猛獸摯鳥之所發。”這些都是洛陽經濟繁盛景象的反映。
(5) 鄭與陳、許。鄭,其國都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境。周宣王封其弟友為諸侯,食邑于鄭(今陜西華縣一帶),是為鄭的始封君鄭桓公。周宣王死,幽王立,西周王朝政治更加腐敗,一片混亂,有識者皆看到其敗亡的命運。鄭桓公及時向東方轉移財物,寄賄與孥(即財貨、家族、奴婢等)于東虢(今河南滎陽一帶)、鄶(今河南密縣東二十五公里處)二國。不久,其子鄭武公乘機滅掉虢、鄶二國,占有今河南中部,東遷鄭國于此,建國都于新鄭。武公與其子莊公先后為周的卿士。周平王東遷時,鄭是扶持周天子的重要國家。春秋時期,鄭曾稱盛一時,后處于晉、楚二大國之間,成為他們的爭取對象。鄭國地處中原交通樞紐的位置,往來便利,商賈云集。鄭國的商人是非常有名的。如《左傳·昭公十六年》載鄭國國君與商人訂立盟約說:“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于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鄭國商人竟能與官府定立盟誓,說明商人經濟力量的雄厚。鄭國大商人弦高,在秦國伐鄭之時,自取牛、馬以犒勞之名阻止秦軍東進,解救了鄭國。鄭賈人還到楚國去營救晉國將領荀瑩。這些富商大賈已能干預政治軍事活動,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了,由于經濟力量的介入,鄭國的風氣呈開放狀態。當時的“鄭衛之聲”被認為是靡靡之音。孔子說:“放鄭聲,遠侫人;鄭聲淫;侫人殆。”(《論語·衛靈公》)《史記·貨殖列傳》云:“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楔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真是一派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景象。《詩經》中有《鄭風》二十一篇,大部分是產生于鄭國的歌頌男女愛情的詩篇。戰國時期,鄭國滅于韓。今河南省新鄭保留有鄭韓故城。春秋時期,鄭國在此筑城;韓國滅鄭后,在鄭城基礎上增筑,故此城稱為鄭韓故城。
陳,媯姓,是舜之后裔胡公滿的封國。國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境內宛丘。陳國在西周春秋時期亦是一重要侯國,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跡。《詩經》有《陳風》十篇,均出自于陳地。春秋時期,陳國曾三度滅于楚。前兩次皆既滅且復,公元前481年終被楚滅掉。
許,姜姓國,與齊同祖。周武王封四岳之后的文叔于許,即今河南省許昌一帶。許國最終滅于楚。
(6) 楚都丹陽與古鄧國。楚,羋姓封國。《史記·楚世家》說:周成王“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世本·居篇》亦云:“鬻熊居丹陽。”楚國在鬻熊至熊繹時期以丹陽為都。但丹陽究竟在哪里,兩千多年來,丹陽當涂說、丹陽秭歸說、丹陽枝江說、丹陽淅川說諸說紛紜,莫衷一是。現學術界大都傾向淅川說,即楚國最早的都城丹陽即今河南省淅川縣。清代學者宋翔風在《過庭錄》卷九《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一文中首倡此說。丹水自古有之,丹陽,即丹水之陽,也就是在丹水北岸。今淅川的位置亦在丹水北岸,恰與古書記載相合。故楚都丹陽即今淅川之說基本上符合歷史事實。先秦時期,楚國橫跨江淮,今河南省的中南部皆入楚國的版圖。在河南境內信陽長臺關、淅川下寺、固始侯古堆,白獅子地、淮陽馬鞍冢、平糧臺皆發現楚國墓葬。淅川下寺發現一完整的貴族墓地,其中有大中型墓九座、小型墓十五座以及大型的車馬坑等。令尹庚墓中發現列鼎一套共七件,表明楚國貴族已接受中原的禮制。信陽長臺關、淮陽馬鞍冢也都發現了大型的楚墓。
鄧,曼姓,國在今河南鄧州市境內。《鄧州志》載:“夏仲康始封其子于鄧,殷封湯之裔孫。”西周時,鄧、楚皆是臣屬于西周王朝的國家。《左傳·昭公九年》云:“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可知鄧與楚地位相當。鄧與楚為鄰,又是姻親國家。楚武王曾娶鄧曼為妻。春秋以后,楚國在江漢流域迅速發展。楚文王時,楚國為了打開進攻中原的道路,終于滅掉鄧國,攻占申、息,從而攻破了周王朝在漢水流域設立的防線。
(7) 漢陽諸姬。周宣王為了鞏固西周王室對南方的控制,曾派大將召伯虎征伐與“大邦為仇”的楚國。這次南征取得了很大勝利,《詩·大雅·江漢》記載:“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于王。”周宣王在征服了漢水流域以后,就在那里分封“漢陽諸姬,”實則是在西周王朝與楚之間設立了一道防線,使之象藩屏一樣拱衛周室。清代易本烺在《春秋楚地問答》中認為,漢陽諸姬分布的范圍應是“西自漢水以東,南自漢水以北,東至于光、黃,北至于淮、汝。”此說甚是。“漢陽諸姬”是指漢水以東,以北的眾多小國,他們大都是姬姓國家,當然也包括非姬姓、但有姻親關系的國家。這些諸侯國都清楚自己的任務是對付以楚為主的南方國家,以捍衛周室的安全。今河南境內的“漢陽諸姬”有申、呂、曾、應、道、房、柏、息等。
申,姜姓。《國語·齊語》云:“齊、許、申、呂由太姜。”《漢書·地理志》和《左傳·莊公十八年》杜注都說其國在“南陽宛縣”。《大清一統志》說:“申城在今南陽北二十里。”據此可知申國在今河南南陽市東北。西周初年,申部落大約在陜西、山西之間。周宣王征服漢水流域以后,趕走了原在南陽盆地的謝國。宣王的母舅申伯率領一部分申民來這這里建立國家,稱為“邑謝”之申。另一部分留在原地的申民稱為申戎或姜氏之戎。申國在宣幽之世是“四國于藩”的大國。周幽王時期,幽王寵愛褒姒,廢掉原來所立的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改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到母舅申侯處。幽王討伐申侯,申侯聯合繒和犬戎共同伐周,殺幽王與伯服于驪山之下。宜臼得到申侯的幫助才得繼位,是為平王,東遷雒邑而開始了春秋時代。西周王朝的滅亡與平王東遷,申侯都起了重要作用。
呂,姜姓國。西周至春秋前期,呂和申共存于今南陽地區。《括地志》云:“故呂城在鄧州南陽縣西四十里,是申、呂同一地也。”呂和申都是西周王朝的諸侯國。
曾,姒姓,亦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國語·鄭語》:“申、曾、西戎方疆(強)。”韋注:“曾,姒姓,申之與國也。”但亦有人認為曾是姬姓國。徐鍇在《說文系傳》中引杜預注曰:“曾,姬姓。”后又發現有“曾姬無䘏壺”,故不排除曾是姬姓國的可能性。
應,姬姓,在今河南魯山東、襄城西之翟集,即今平頂山市薛莊鄉一帶。應國在殷商時就已存在。周公東征后,武王之子又封于此,亦稱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杜預注曰:“四國皆武王之子。”應與王室關系非常密切,據《逸周書·王會解》載,雒邑落成,成王大會諸侯,應侯就參加了大會。周宣王分封“漢陽諸姬”,邘、應二國皆納入屏藩周王室的這一南方防線中。在平頂山薛莊鄉的滍陽嶺上,發現了應國墓地,有三十多座排列有序的墓葬。墓葬中發現了大批的銅器、玉器等。其中一座墓中出土有銘文的銅兩件,銘曰:“應伯作旅”;銅方壺兩件,銘曰:“應伯作壺。”可能是一位應伯的墓葬。
道,姬姓國。今河南確山縣北二十里有道城,即古道國。
房,祁姓國。《通志·氏族略》曰:“舜封堯子丹朱于房,今蔡州遂平,故吳房也。”因楚曾封吳王弟夫概于此,故謂之吳房。今河南遂平為房國故址。
柏,《風俗通》認為柏為柏皇氏之裔,又柏亮父為顓帝師,柏招為帝嚳師,柏景為周太仆。今河南西平縣西有柏亭一地即為古柏國之所在。
息,姬姓,其國在今河南息縣境內。《左傳·隱公十一年》曰:“息侯伐鄭。”清人錢坫推定,息國在春秋初年之地望在鄭州以西的天息山。(錢坫:《新校注地理志》卷五·《汝南郡》)息國與鄭國爭斗失敗后向南遷徙。杜預注此年《傳》所謂“汝南新息縣”,當為息國的后遷地址。漢代在息國的后遷地域上設“新息縣”。孟康在《漢書·地理志補注》卷十三《新息》條曰:“新息,故息國,其后東遷,故加新云。”《元和郡縣志》曰:“今蔡州新息縣本春秋時息侯國。故城在今縣西南十里。”今河南息縣與漢至清的新息、息縣地域相同,故息城在今河南息縣西部偏南。
(8) 淮北小國。楚接連攻滅了“漢陽諸姬”,引起北方及中原諸侯國的恐慌。是時,正在建立霸業的齊桓公便率八個諸侯國聯軍南下問罪于楚。楚在齊國強大的壓力下,不得已訂立了“召陵之盟”,承認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并應允按時向周王納貢。召陵之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楚國稱霸中原的野心,于是楚國暫時把進攻的矛頭轉向了淮北地區。在這一地區的“夷”或“東夷”的嬴姓小國便皆入楚國的版圖。
江,嬴姓國。其地望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江是秦的同姓國。公元前623年,楚人滅江,秦穆公聞之大慟,不居正寢,撤樂。大夫諫,秦穆公說:“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 吾自懼也。”江國可能是周王朝因故地而封的諸侯小國,其文化高于楚國。
黃,嬴姓國,其地域在今河南省光山縣西之黃城,黃國象江國一樣滅于楚。黃國歷史悠久,有先進的文化。河南光山寶相寺出土的黃君孟夫婦墓,是春秋早期黃國國君與夫人的合葬墓。墓中出土了大批玉器、銅器,計有玉虎、玉環、玉人、玉珠、人面蛇尾的伏羲、女媧玉人像,有銅鼎、豆、壺、盤、匜、罐、盂等。銅盤匜上有銘文曰:“黃君孟自作行器,子子孫孫則永……。”銅壺銘文曰:“黃子作黃夫人行器……。”這批銅器器形雄偉,花紋精致,銅罍上面蟠虺紋在我國還是第一次見到,大有王者之風。另外,該墓還出土了帶花紋的絲織品、麻織品、細致的竹席等。黃君孟夫婦墓葬的出土表明,黃國在春秋早期已經有了發達的青銅鑄造業、絲織業和玉雕工藝。
弦,《路史》謂弦為姬姓國家;《春秋傳說匯纂》則云:“或隗姓”。故國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息縣南。弦與江、黃、道、柏皆為姻親關系國。這些國家皆為楚所滅。
蔣,姬姓國,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云:“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蔣是周公后裔的封國。蔣國滅于楚,楚在此地設置了期思邑。
蓼,春秋時期,今河南境內有兩個蓼國。一為偃姓,庭堅之后,今固始縣東北有蓼城崗,即古蓼國;另一蓼國在河南唐河縣西南。
沈,今河南省平輿縣有沈亭一地,即古沈國舊址。
頓,姬姓,今河南省項城縣稍西之南,有頓故城。
西周、春秋時期古諸侯國遍布中州大地。除上面所提到的今河南境內的諸侯國外,中州地區還有一些有名可記的小國。如:邘,姬姓,武王之子的封國。今河南省沁陽縣西北有邘臺鎮即古邘國。邗為鄭國所滅。鄀,國于商密。今河南省內鄉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丹水故城即是鄀故城,滅于楚。杞,姒姓,大禹之后。都于雍丘,即今河南省杞縣。春秋時期,杞成公東遷于緣陵(今山東昌樂縣東南)。雍丘之地滅于宋。祭,姬姓,周公之子祭伯的封國。今河南鄭州東北十五里有祭亭。凡,姬姓,周公之子的封國,今河南輝縣西南二十里有凡城。滑,姬姓,國都費。在今河南偃師縣南二十里緱氏故城,即滑國故城。滑國故城依地勢而建,今留下的城址平面形狀呈不規則,南北長約兩千米、北部寬約一千米、中寬約七百米、南部寬約五百米。東、南、東北三面環山,西北與洛陽平原相連。周圍是一片平原。這種在依山傍水的平原上依地勢而建的古城,可以作為中原地區諸侯小國都城的代表。原,姬姓,文王之子的封國,今河南濟源縣西北有原鄉。樊,姬姓,周太王之子、虞仲之后仲山甫的封國,都于陽,故又名陽樊。今河南濟源縣西南十五里有陽城;或曰陽樊在獲嘉縣。項,有人以為是姬姓國,在今河南省項城縣境。毛,姬姓,文王子叔鄭的封國。在今河南省宜陽縣境。胙,姬姓,周公后裔的封國,在今河南延津縣北故胙城。不羹,嬴姓,少昊之后裔的封國,在今河南省舞陽縣境,滅于楚。賴,今河南商城縣南有賴亭。賴國滅于楚。葛,嬴姓國。今河南省寧陵縣北十五里有葛城。溫,己姓。今河南溫縣西南三十里有古溫城。劉,姬姓。周匡王之子的封國,今河南偃師縣南三十五里有劉聚。密,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密縣境。陸渾之戎,允姓,原居西方瓜州(今甘肅敦煌境),西周末年內遷到伊川。今河南嵩縣北三十里有古陸渾城。陸渾之戎在春秋時期與周王室關系密切,周王曾娶陸渾之戎的女兒為王后。由于西周王朝的封土殖民政策,故在西周、春秋時期,諸侯小國在中州大地上星羅棋布、極為密集。依靠各國人民共同的辛勤勞作,終于使中原地區成為當時最富庶的地區。
上一篇:巴蜀文化·少數民族·藏族
下一篇:嶺南文化·璀燦多姿的文化藝術·詩歌與嶺南詩派